四、预防

四、预防

第一,最大程度的减少穿刺皮肤和导管接头处病原微生物是预防CRBSIs的最重要的措施;第二,使用各种方法抑制病原微生物在导管内、外腔定植是防治CRBSIs的有效方法;第三,如果导管不需要继续使用时,要及时拔除。

(一)无菌操作

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手卫生、严格的消毒措施及彻底的无菌保护方法能减少CRBSIs发生。研究表明,置管过程中,彻底的防护措施(无菌手套、长袖无菌衣服、帽子、口罩、大无菌单)与标准防护措施(无菌手套、小单)相比,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明显减少CRBSIs发生;因为穿刺部位细菌经导管皮肤间隙入侵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因此,有效的皮肤消毒及抑制穿刺部位细菌生长是简单有效的预防CRBSIs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穿刺部位涂抹聚维酮碘软膏即能明显减少CRBSIs。在置管操作中,用2%氯己定消毒穿刺皮肤,能达到最大皮肤灭菌效果。

(二)抗菌材料导管

导管表面覆盖抗菌药物或导管材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成分也能减少CRBSIs发生率。没有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减少CRBSIs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抗菌材料长时间放置,可能导致抗菌药物失去有效的浓度,可能达不到抗感染的目的。

(三)抗凝治疗

持续经导管注射低剂量的普通肝素[100U/(kg·d)]或每日皮下注射普通肝素能抑制导管腔内纤维蛋白沉积,从而明显降低CRBSIs发生率;肝素化导管也能减少腔内纤维蛋白沉积,也被临床证明是有效地减少导管源性血栓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措施。长时间放置的肝素化导管同样可能出现药物成分丢失而减弱其抗凝作用。经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是导致CRBSIs的独立因素,肠外营养液按3U/ml加入肝素或每6~12小时注射5 000U肝素,或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500U均可减少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小剂量的华法林也能达到减少CRBSIs的目的。

(四)抗生素锁

抗生素锁可用于预防高危患者发生CRBSIs。建议在输液间隙期用高浓度抗生素液密闭充填于导管腔,能减少导管病原菌定植机会。

(五)导管放置途径

置管部位优先考虑锁骨下静脉,其次是颈内静脉,尽量避免放置股静脉导管;需要长期放置的导管,如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输液通道、长期血液净化治疗等情况,应考虑放置带涤纶套的隧道型导管或PICC管,可以减少CRBSIs。

(六)导管及穿刺口皮肤保护

一般情况下,用透明贴膜或纱布覆盖导管穿刺口均可有效防止感染;如果导管穿刺部位有渗血,用纱布覆盖穿刺口为宜;局部应用聚维酮碘(碘伏)可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对需要长期放置的无皮下隧道的静脉导管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在穿刺部位用聚维酮碘保护。不建议局部使用抗生素保护,有研究表明,用多黏菌素、杆菌肽和新霉素混合的药膏涂抹于导管穿刺口并不能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反而可能导致真菌生长定植。

(七)导管接头和连接口保护

导管接头和连接口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是导管腔内感染的主要途径。反复进行接头和连接口操作增加导管内感染机会,因此,需要反复进行接头和连接口操作的患者可使用充满抗菌物质的保护帽或吸附聚维酮碘的连接口保护片。使用接头和连接口之前应消毒。酒精、聚维酮碘和氯己定及生理盐水擦洗均可达到导管保护的目的;封闭的导管接头系统能减少腔内细菌定植,可以减少CRBSIs发生,尤其是有利于长期保留隧道型静脉导管;新型的导管接头保护帽也被用于临床疗效观察。

(杨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