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感染途径

CRBSIs发病机制分导管腔内和导管腔外二种途径感染。导管腔外感染是穿刺部位皮肤细菌经导管与皮肤间隙入侵并定植于导管尖端,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导管腔内感染是导管连接处微生物生长繁殖后经导管腔内表面移行到导管尖端定植,也是较为常见的感染途径;较少见的感染途径有导管隧道腔感染导致血液感染。

导管表面生物膜形成及其在CRBSI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导管置入血管后,激活凝血酶,导致血液成分凝固沉积于导管内外表面,导管表面形成包含各种蛋白质的生物膜,有利于微生物黏附和定植,局部繁殖的微生物又分泌表多糖等物质,进一步阻碍机体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当大量微生物生成后,最终以微小栓子方式脱落于血循环中。

无论哪种感染途径,均存在2个最根本的因素,即导管内、外腔表面血液成分沉积形成生物膜及病原微生物定植于导管远端。附着于导管表面的生物膜阻碍机体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吞噬,导致病原微生物不断增殖,大量繁殖的病原微生物以菌栓方式脱落,进入血液循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脓毒症、全身多处迁徙性脓肿、心内膜炎及静脉炎等表现。闲置的管腔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因而发生感染机会也较多。住院患者发生CRBSIs明显高于不住院患者,除了与病情较重有关,还与患者暴露于病原菌的环境有关。

(二)病原微生物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皮肤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但不同的医疗单位、不同的患者人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导管留置部位、不同的导管类型及放置不同的时间其病原微生物也有差异。就总体而言,CRBSIs病原微生物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最多见。如果是股静脉置管,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概率明显增多;当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肠外营养治疗时,真菌感染可能性明显增加;婴幼儿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最多见;不带涤纶套的隧道导管感染病原微生物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最多见;隧道导管接头部位和导管腔内病原微生物定植是最常见的感染源;而非隧道导管感染以腔外皮肤定植细菌感染为主。葡萄球菌容易黏附在聚氯乙烯、聚乙烯及硅酮导管的表面,而不容易黏附在聚氨甲酸乙酯和塔夫纶聚合物导管的表面。

(三)其他因素

导管放置部位与CRBSIs发生也相关。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相比,CRBSIs发生率在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明显增高,且以股静脉置管发生CRBSIs最高,说明局部皮肤细菌数量同样影响了导管细菌定植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