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6

四、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最早于1980年被Weissen-bach发现,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1kD的糖蛋白,其编码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当机体受到刺激后由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淋巴样细胞产生。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都可增加各种细胞中IL-6基因表达,而细菌脂多糖(LPS)、病毒RNA、感染产生的中介物质可使受感染细胞及免疫细胞分泌IL-6。

IL-6是一种多效应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在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造血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感染发生后,炎症细胞很快合成和释放IL-6。在炎症、感染和患有某些肿瘤等情况下,血清中IL-6的含量就会有不同程度上升,IL-6又是急性时相蛋白反应的主要诱导者,具有催化和放大炎性反应和毒性的作用,从而造成组织细胞损害。同时,IL-6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产生IL-1和肿瘤坏死因子,而在细菌内毒素诱导的实验性肺损伤中起细胞保护和抗炎作用。所以,IL-6具有致炎和抗炎的双向功能。它的作用与组织中的含量有关,正常水平下对机体有利,产生过多时会引起一系列炎性损害。IL-6从多条途径、多个环节参与了炎症反应,在哮喘、肺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炎症性肠病及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的发生发展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目前认为它是参与SIRS、脓毒症等的重要炎性介质。

IL-6一般在细菌感染后1~2小时迅速升高,4~6小时达高峰,并可维持8~24小时。高海峰等研究CRP、IL-6和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显示,IL-6诊断血流感染的灵敏度为70.43%,特异度为84.46%,准确度为78.47%,约登指数0.55,ROC-AUC为0.76,提示作为血流感染感染早期的诊断指标优于CRP。

张洲等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IL-6在革兰阳性感染组和革兰阴性感染组的敏感性分别为89.5%和94.1%,均高于其他3项指标且特异性较好,提示IL-6在评估细菌性血流感染的价值高于IL-1β、TNF-α、IL-8。联合检测IL-6和其他作为感染初期的炎症指标,再加上病原生物学培养结果,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细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率。

卫俊杰等研究血清IL-6水平在重症并发感染及非感染者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意义,发现重症并感染组患者的IL-6水平的高低与APACHE Ⅱ评分相一致,呈正相关。同时,40例重症并发感染患者中有20例死亡,他们的IL-6水平较生存者高,其IL-6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提示IL-6的水平高低与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及炎症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IL-6值越高,患者死亡比例就越高。

同时有实验研究,表明IL-6可作为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参考指标,为早期诊断真菌性血流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文献通过复习大量文献研究,表明IL-6是参与肺结核患者抗感染免疫的重要调节因子,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诊断肺结核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辅助诊断结核病。

综上,IL-6不是重症感染的特异指标,但是它与上述两种机体受损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密切相关,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以与其他炎症指标联合应用于重症并发感染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