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诊断
1.诊断依据 休克为一临床综合征,诊断以低血压、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微循环灌注不良等方面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美国国家心肺研究所曾经以下列几点作为休克的诊断依据:①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降低30mmHg以上;②具备下列脏器血流减少的全部证据,如尿量少于20ml/h,尿Na下降;意识障碍;外周血管收缩,皮肤湿冷。
2.诊断标准 1982年2月,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定的休克诊断标准: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细数,超过100/min或脉不能触知;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试验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2s),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h或尿闭;⑤收缩压<80mmHg;⑥脉压<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凡符合以上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二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为休克。
3.注意事项 鉴于休克是严重的循环障碍综合征,有明显的生理学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在诊断处理时对出现下列情况者应予注意。
(1)在诊断休克的同时应积极做出病因诊断,特别是患者神志不清,又无家属或伴送者提供发病情况及现场资料,体表无明显外伤征象,此时需加强对原发病的追溯,能否及时处理原发病常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2)应注意一些不典型的原发病,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无发热、无白细胞数升高。不典型心肌梗死往往以气急、晕厥、昏迷、腹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而无心前区疼痛及典型的心电图表现。要防止只重视体表外伤而忽略潜在的内出血消化道穿孔或由于脊髓神经损伤及剧烈疼痛导致的血流分布障碍。
(3)应重视休克患者的早期体征,如脉搏细数、心音低钝、心率增速、奔马律、呼吸急促、表情紧张、肢端厥冷、尿量减少、少数血压升高等。因这些症状往往发生在微循环障碍或血压下降之前。须知血压为休克的重要体征,但并不是休克的同义词,而尿量及比重、pH的监测常可客观地反映组织灌注情况。血气分析和氧饱和度监测常能了解缺氧和CO2及酸碱变化情况。
(4)要提高对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早期认识,以便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应按需要及时做中心静脉压、肺小动脉楔压、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和血气分析等检查。
(5)常采用Swan-Ganz导管热稀释法(间歇或持续)或非创伤性阻抗法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
1)动脉血压与脉压:在感染性休克情况下,上臂袖带式听诊法常出现听不清,无法了解血压真实数值,故主张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直接测压法,当收缩压下降到8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者下降30%,即患者的基础血压值降低超过60mmHg,脉压<20mmHg者,组织微循环血液出现灌流减少,临床上可诊断休克。脉压大小与组织血流灌注紧密相关,加大脉压有利于改善组织供血供氧。一般要求收缩压维持在80mmHg,脉压>30mmHg以上。
2)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主要反映回心血量与右心室搏血能力,有助于鉴别是心力衰竭还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对决定输液的量和质,以及选用强心、利尿或血管扩张药有较大指导意义。正常CVP为6~12cmH2O,它与右心室充盈压成正比,在无肺循环或有心室病变情况下,也能间接反映右心室舒张末压和心脏对输液的负荷能力。
3)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与左心房平均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密切相关。在无肺血管和二尖瓣病变时测定PAWP,能反映左心室功能,对估计血容量、掌握输液速度和防止肺水肿等是一个很好指标,其正常值为5~16mmHg。
4)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反映心脏泵功能的一项综合指标,受心率、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协调性和收缩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正常值为4~8L/min。
5)脉搏和静脉充盈情况:感染性休克早期脉搏细数(每分钟120~140次),在休克好转过程中脉搏强度恢复较血压早。休克时需观察静脉充盈程度,当静脉萎陷,且补液穿刺有困难,常提示血容量不足;而静脉充盈过度则反映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