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因
食管胃静脉曲张及出血主要原因是门静脉高压。国外研究显示,肝脏功能储备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决定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因素。HVPG正常值为3~5mmHg。若HVPG<10mmHg,肝硬化患者通常不发生静脉曲张。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HVPG至少为10~12mmHg。若HVPG<12mmHg,则可控制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因此,理论上长期用药持续降低门静脉压力,可降低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仍无理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食管胃静脉曲张可见于约50%的肝硬化患者,与肝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约40%的Child-Pugh A级患者和85%的C级患者发生静脉曲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可在病程早期即发生静脉曲张及出血,甚至在没有明显肝硬化形成前即可发生。有报道认为,在肝脏组织学上有桥接纤维化的丙型肝炎患者中,16%有食管静脉曲张,没有静脉曲张的患者以每年8%的速度发展为静脉曲张。是否发生静脉曲张的最强预测因子为HVPG>10mmHg。较小直径的曲张静脉以每年8%的速度发展为较大直径的曲张静脉。失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 B/C级)、酒精性肝硬化和曲张静脉表面存在红色征与曲张静脉的直径增加相关。
静脉曲张出血的年发生率为5%~15%,较为重要的预测因子为曲张静脉的直径,其他预测因子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和红色征。6周内的病死率可达20%左右。若出血24h内HVPG>20mmHg,入院1周内早期再出血的高风险率或止血失败率为83%,1年病死率为64%。压力低于此数值者,相应事件的发生率仅为29%和20%。未治疗的患者后期再出血率约为60%,大部分发生在首次出血后的1~2年内。
曲张静脉壁张力是决定其是否破裂的主要因素。血管直径是决定血管壁张力的因素之一。相同血管内压力下,血管直径越大,管壁张力越大,越容易破裂。决定血管壁张力的另一因素为曲张静脉内压力,后者与HVPG直接相关。HVPG下降会导致曲张静脉壁张力降低,从而减少破裂出血的风险。一般认为,HVPG<12mmHg者不会发生静脉曲张出血。HVPG较基线值下降超过20%者,再出血风险亦会显著下降。HVPG降低至12mmHg以下或较基线值下降至少20%者(“HVPG应答者”)不仅静脉曲张出血复发的机会减少,发生腹腔积液、肝性脑病和死亡的风险均会降低。
与食管静脉曲张相比,胃静脉曲张发生率可见于33.0%~72.4%的门静脉高压患者,据报道,其2年的出血发生率约25%。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胃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及红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