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

19世纪中叶(1846—1856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有3大因素,即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外伤和术后及一些遗传或获得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肢体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术后疼痛或麻醉作用,局部肿胀,肢体活动减少,进一步使静脉血流减慢或淤滞,手术操作或原发创伤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且可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使其附着于血管损伤处,加上失血引起的AT-Ⅲ和内生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液又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三者互相影响,最终形成血栓。

血栓类型及好发部位:根据血栓部位分3型,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周围型指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混合型指中央、周围合并型。而好发肢体则是以左侧为多见,左右侧之比约为3.4∶1,这是因为左侧髂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左侧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