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一)导管处理

1.什么情况下保留导管

(1)患者仅有发热及病情仅为轻中度,不需常规去除导管。

(2)患者没有持续血液感染证据或感染微生物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或没有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可能性,导管可以保留。

(3)隧道型导管不应常规拔除。

(4)静脉通道依赖性导管,如果定植细菌种类明确,且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时,全身性应用抗生素联合局部应用抗生素针对性杀菌治疗,病情稳定或好转情况下,可以保留导管,但需密切监测。

2.什么情况拔除导管

(1)穿刺部位皮肤明显感染。

(2)有证据表明导管接口病原菌定植(半定量≥15CFU或定量≥102CFU)。

(3)如果病情重及导管口皮肤有红肿、化脓或不能解释的脓毒症表现,去除导管。

(4)血培养阳性情况下,如果已拔除导管培养(定量或半定量)有明显定植,那么经原导管腔置入导丝更换的导管也应去除,并另选部位放置新导管。

(5)如果患者有持续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或临床症状不改善,尤其是拔管3天以上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无效时,要考虑脓毒性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他部位存在迁徙性感染,应拔除导管并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检查。

(6)患者有瓣膜心脏病或粒细胞缺乏情况下,导管远端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半定量≥15CFU或定量≥102CFU),应拔除导管。

(二)抗菌药物应用

1.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 患者发生CRBSIs后,在病原菌培养结果报告之前,可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但用药前应留取标本。

(1)一般来说,CRBSIs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阳性球菌,鉴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建议应用万古毒素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如果本单位分离的MRSA最小抑菌浓度(MIC)>2mg/ml,可选用达托霉素。

(2)如果病情严重或患者有免疫功能抑制的表现,应同时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菌,可选用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或联合内酰胺酶),还可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3)如果是股静脉置管,除了革兰阳性球菌外,还应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经验性治疗。

(4)伴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应加用抗真菌治疗: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血液系恶性肿瘤、骨髓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及全身多处培养出真菌患者。

2.目标性抗菌药物应用 根据实验室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应用。

3.抗菌药物应用期限

(1)拔管后无症状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以不用抗菌药物治疗。

(2)常规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为6周。

(3)特殊情况,如伴有心内膜炎、化脓性静脉炎及骨髓炎时,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为6~8周。

4.抗生素锁 试图保留已感染或可疑感染的导管,可用抗生素锁。导管腔内表面形成生物膜是导致微生物定植的重要原因,且因为生物膜的存在使正常杀菌浓度的抗生素不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即便是敏感的抗菌药物,常规的治疗浓度也不能杀灭定植于生物膜的细菌。杀灭定植于生物膜的细菌,需要达到正常抗生素最低有效浓度的10~100倍,因此,导管内灌注高浓度的抗生素溶液,即抗生素锁技术能有效地杀灭定植于导管内腔的病原微生物。这种方法适用各种类型导管及各类患者,尤其适用于长期放置的隧道型导管、血净化导管、需要长期留置的小儿患者及不能拔除的可疑腔内感染导管。抗生素锁对腔外感染是无效的。

如果不能应用抗生素锁的情况出现(如导管连续用于输注),则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应从定植导管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