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分期
尽管休克的原因很多,而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心排血量减少及动脉血压降低。根据病理和症状的发展将休克分为三期。
1.休克早期 又称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或低血压代偿期(hypotensive compensatory stage)。
(1)微循环变化特点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和微静脉收缩,微循环处于缺血状态,导致组织细胞代谢紊乱。
(2)发生微循环缺血的主要机制是:①在低血容量、内毒素、疼痛、血压降低等因素作用下,通过不同途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ympathetic-adrenal system,SAS)兴奋,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s)大量释放;②交感神经兴奋、CAs释放增多及血容量减少均可引起肾缺血,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活性增高,产生大量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致使血管强烈收缩;③血容量减少可反射性地使下丘脑分泌超生理水平的血管升压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引起内脏小血管收缩;④增多的儿茶酚胺可刺激血小板产生更多的缩血管物质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当其作用超过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扩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rostacyclin)的作用时,小血管发生收缩;⑤胰腺在缺血、缺氧时,其外分泌腺细胞内的溶酶体破裂释出蛋白水解酶。后者分解组织蛋白而生成的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MDF),可使腹腔内脏的小血管收缩。
(3)微循环变化对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由于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度也低,因而对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的反应较弱,此期脑血管无明显改变。冠状血管受α、β-受体双重支配,但α-受体密度低,同时由于心脏活动加强,代谢产物如腺苷等扩血管物质增多因而使冠状动脉扩张。此外,休克初期的动脉血压正常,也保证了心、脑的血液供应。②回心血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多: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使含有较多交感缩血管纤维α-受体又占优势的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小动脉,细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生收缩,尤其是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前阻力血管)的收缩更明显。结果,既提高了总外周血管阻力维持正常血压,又降低了微循环血管内的血压,使其血流量减少,有助于组织间液回流入毛细血管,使回心血量增加。此外,醛固酮与血管升压素增多,可使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增加循环血量。由于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引起的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均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导致心排血量增多。③动脉血压维持正常:在外周血管总阻力增高,回心血量增多和心排血量增加的作用下,休克初期动脉血压常维持正常或略升高,此时,机体发生明显的血液重新分布,一方面保证了心、脑的血液供应,表现出休克早期的代偿特点;另一方面引起皮肤、腹腔内脏、肾等许多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改变,进一步造成组织、细胞的代谢紊乱和损伤。
(4)患者因应激反应,可出现轻度烦躁、恐惧、紧张。由于SAS兴奋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血压正常或偏高、脉压减小、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此期是抢救休克的良好时机,应积极消除病因,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如及时止血、镇痛、保温、清创、控制感染、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等以解除微循环缺血,而使休克逆转。但此期为时较短,常因血压正常而贻误诊治,致使休克过程继续发展进入休克期。
2.休克期 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decompensatory stage)或淤血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stage)。
(1)由于病因未去除,休克初期又未得到及时合理治疗,休克进一步发展,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组织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微循环持续性缺血缺氧,进而发展为微循环血管扩张淤血,回心血量明显减少,表现为外周血管总阻力降低,动脉血压明显下降,病情显著恶化。
(2)微循环淤血发生的主要机制是:①微循环持续性缺血使组织缺氧而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由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性物质耐受性小,因而对儿茶酚胺等反应性降低致使血管舒张;而微静脉、小静脉对酸性物质耐受性强,故仍对儿茶酚胺产生反应而收缩;酸中毒还使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结果微循环处于灌入大于流出而发生微循环淤血。②组织缺氧、内毒素激活补体系统所形成的C3a与C5a及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都能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使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强烈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不明显),因而微循环淤血,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及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淤滞,故回心血量减少。③细菌内毒素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形成Ⅻa,促进凝血;同时可激活补体系统形成C3b,Ⅻa和C3b能激活血管舒缓素系统而形成大量的激肽,激肽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扩张小血管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④休克时,内啡肽在脑和血液中增多,它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进一步使微循环淤血加重。⑤由于缺氧,组织内某些代谢产物如腺苷、核苷酸等增多,对微血管亦有扩张作用。
(3)上述变化的结果是微循环内血液淤滞,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明显下降,微循环缺氧更加严重,使休克进一步恶化。本期全身组织器官处于严重淤血性缺氧状态,可出现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皮肤因淤血缺氧而出现发绀、花斑纹或大理石样改变;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故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缩小,心率加快,脉搏细数;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而致尿量更少,甚至无尿;当血压降到50mmHg以下时,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注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回心血量减少,使中心静脉压降低及出现静脉塌陷。休克中期,病情逐渐恶化,抢救的关键是疏通微循环,解除微循环淤血。为此,应立即补充血容量,合理选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和防止发生DIC。如果本期仍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则休克将转入晚期。
3.休克晚期 为微循环衰竭期(micro-circulatory failure stage),可出现DIC和MODS的症状。
(1)临床可见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少尿、尿闭、呼吸困难、发绀、休克肺、昏迷、抽搐、黄疸等,此期为休克的不可逆阶段。由于严重的淤血、缺氧和酸中毒使微血管高度麻痹、扩张,并使其对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同时血管内皮受损。高度淤血使血流更加缓慢,血小板和红细胞易于聚集。这些改变均有利于启动凝血过程而发生DIC
(2)休克过程中DIC发生的时间早晚与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关,如严重创伤或重症感染者DIC发生较早,而失血性休克,则DIC发生较晚。DIC一旦发生,休克病情将进一步恶化,表现为广泛性微血管阻塞、继发性纤溶而引起出血和微血管内溶血等,使回心血量显著减少,血压持续性下降;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及其裂解产物等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来自肠内的内毒素不能被充分清除。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可使细胞内的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溶酶体酶可造成细胞损伤,导致全身各重要器官功能和代谢严重障碍,致使休克转入难治阶段,故此期又称为难治性休克期(refractory shock stage)、不可逆性失代偿期(irreversible decompensated stage)。应该指出,并非所有休克患者都会发生DIC。DIC只是休克转为难治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在休克晚期,除微循环衰竭和细胞损伤可使休克从可逆性向不可逆性阶段转化之外,而病理性自由基反应和序贯性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也是使休克转为难治的重要原因。
(3)休克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是细胞损伤的必然结果,而细胞损伤首先表现在生物膜发生损害。休克时细胞的生物膜损伤最早表现为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通透性增高,Na+-K+泵障碍,使细胞内K+逸出而细胞外Na+和水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和细胞器肿胀;细胞膜上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受损,使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发生紊乱。线粒体损伤最早表现为呼吸功能和ATP合成受抑制,此后发生线粒体结构改变,线粒体明显肿胀,直至破坏;溶酶体损伤则表现为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溶酶体肿大,溶酶体酶释放增加,甚至溶酶体膜破裂。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是缺氧、酸中毒、内毒素和氧自由基生成过多等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破坏生物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由于细胞的完整性在维持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当膜完整性遭受破坏时,细胞即开始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为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的损伤,可应用溶酶体膜稳定剂如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PGI2、PGE1)和组织蛋白酶抑制药,山莨菪碱能抑制Ca2+内流,也有保护溶酶体膜的作用。近年临床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如奥古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亚硒酸钠、维生素C等,也可防止或减轻细胞的损伤。
注意:并不是所有休克都依次经历上述三期变化。一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部分感染性休克可从微循环缺血期开始,而过敏性休克多从淤血期开始,严重烧伤性休克,可能一开始即出现微循环衰竭期表现。在临床工作中既要掌握和运用休克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具体分析各型休克患者的变化特点,做到积极抢救,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