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操作要点
(1)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操作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器材准备:纽迪希亚复尔凯鼻胃管CH10,管道外径3.33mm,管道长度130cm,带导丝,无重头;胶布;液状石蜡;pH试纸;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生理盐水250ml。
(3)本置管技术涉及3个阶段,即食管、胃、幽门后管道的放置。本操作成功的关键是在进入下一阶段操作前要确定管道尖端到达指定位置。见图1-1。
图1-1 幽门后喂养管置管流程图
(4)患者的准备及体位:置管前10分钟给患者静脉推注10mg甲氧氯普胺。患者仰卧,床头抬高30°~45°,让清醒患者用鼻腔呼吸。测量管道需插入的长度:患者耳垂至鼻尖和鼻尖至剑突之间的距离。并在管道上标记出此长度的位置。
(5)将鼻胃管的头部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这可使管道插入更容易。将导引钢丝的末端“手柄”完全推入鼻胃管内以使整根引导钢丝完全进入鼻胃管内,并将“手柄”带螺口的接头与鼻胃管连接紧。通过“手柄”末端的注射孔向管道内注入25~50ml生理盐水。
(6)食管段的放置:让患者头部后仰并将管道从较通畅的鼻腔插入。然后让患者头部向前弯曲并将管道插入食管。让患者在感到管道到达咽部时做吞咽动作,同时趁势将管道前推进到35~40cm处。在此水平,用以下方法证实导管已置入食管段:向管道内注入气体,并在剑突下听气过水声(气过水声试验);用内置导丝判断导管有无盘旋打圈。如对导管是否进入食管仍有疑问,对昏迷患者可用喉镜排除导管是否进入气管。最后,如果不能确定导管是否置入食管,则后撤导管至鼻腔,重新插管。
(7)胃段的放置:继续进管,当步骤4中标记处到达鼻部时即表示导管已进入胃部。从40cm开始,每进5cm用20ml注射器回抽,直到导管到达胃内目标位置。每一水平尝试回抽3次。如回抽不到液体,可采取注入气体及改变体位(右侧卧位)重试。证实胃段置入可用气过水声试验;然后注入100ml空气,回抽100ml空气。后者称真空试验,仅在胃容量足够大时做。回抽出的液体行pH测定,胃液的pH应低于7;则用导丝判断导管有无盘旋打圈。
(8)幽门后段的放置:每前进导管5cm,注入100ml空气,然后用20ml注射器回抽;当导管通过幽门后,则回抽气体<20ml。用前述方法检查导管位置。通过此方式,将导管前进到115cm,这样导管头端可到达或超过十二指肠空肠曲。回抽到的液体测pH,用导丝判断导管有无打圈。
(9)导管到达目的地后,通过引导钢丝的手柄向管道内注入20~30ml生理盐水,以冲洗管道;接着抽出引导钢丝。
(10)用胶带将鼻胃管固定于患者的鼻部。
(11)拍腹部X线片:导管尖端所处位置标示为D1~D4及十二指空肠曲以远(D1:十二指球部;D2:十二指降部;D3:十二指升部;D4:十二指水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