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吸机相关参数的设置
(一)初始呼吸机设定
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若患者符合使用无创通气的条件,首选无创通气模式。反之,则选用常用的有创通气模式,此时需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局部麻醉、降低局部肌肉紧张度,因此患者暂时丧失自主呼吸能力,应选择以呼吸机触发呼吸为主的呼吸机模式。下列为常见的设置参数:
1.吸入氧浓度(FiO2) FiO2在机械通气初使用时当设为100%,这样可以减少缺氧情况的发生。在机械通气使用顺畅后,再根据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对FiO2进行动态调节,以确保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8%,或者动脉氧分压维持在60~90mmHg。
2.呼吸频率 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频率在12~20次/分左右,这一数值可以满足成人机体对氧气的需求,使得每分通气量达标。但是对于临床上处于高代谢状态的患者来讲,代谢加快,机体耗氧量随之增大,对每分通气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譬如脓毒症患者或者重度代酸患者,在采用呼吸机支持治疗的起始期应当予以较快的呼吸频率来满足需求。
3.潮气量 正常成人在呼吸过程中潮气量为500ml左右。对于ARDS患者来说则需要潮气量小一些。
4.吸气压力 当呼吸机选用了PC或PS模式时,此时需设置的参数为吸气压力。吸气压力的设定值根据所需潮气量大小来调节,多超过PEEP的压力。PEEP与设定吸气压力之和应<30cmH2O。
5.吸气流速 动态调节吸气流速使吸气与呼气之间的比例达到最佳状态。
6.相对吸气时间 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机上的相对吸气时间使吸气与呼气之间的比例维持在1∶2左右。这样能更好地接近患者自主呼吸的状态,使人机更趋同步。
7.PEEP 起始PEEP以5cmH2O为宜。对于肺水肿或ARDS患者则常需较高的PEEP。对于临床上依赖呼吸机支持治疗的COPD、哮喘患者来讲,应将PEEP设为0。
8.触发呼吸的灵敏度 当患者试图呼吸时,流量及压力会因此发生改变从而被呼吸机感应到而触发呼吸,所以触发呼吸机呼吸的装置灵敏度应保持在合适的范围,目前普遍认为流量触发相较于压力触发而言更具优势。倘若灵敏度过高容易导致呼吸机被不正确的触发,所以呼吸机起始工作时可将压力触发设置-2cmH2O,或将流量触发设置在合适的范围。
(二)呼吸机工作中对于机械通气参数的动态调节
1.增加氧合指数 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应当维持在90%~94%左右方能满足条件。临床上常用改善氧合的手段及其不良反应如下:
(1)增加FiO2:可有效改善氧合,但患者如果长时间处于氧浓度过高的环境中易出现氧中毒这一不良反应,有关研究显示,将FiO2在21%~50%的水平中调节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增加PEEP:在改善氧合的同时会使胸膜腔内压增加,进而对中心静脉压产生不良效应;并且气道压及肺泡压的增加进一步加重气压伤风险,将PEEP在0~10cmH2O范围中调节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增加吸气时间:吸气时间增加可减少分流,由于一个呼吸周期的长度是固定的,因此呼气时间会随着吸气时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可能出现气体陷闭这一不良反应,延长吸气时间但不超过一个呼吸周期的50%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4)增加潮气量或吸气压:此种方式对于氧合的改善力度较小,常见不良反应为气道压及肺泡压的增加会加大气压伤可能,增加潮气量但不超过8ml/kg或增加吸气压(含PEEP)但不超过30cmH2O,这样既改善了氧合,又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2.增加分钟通气量 一般来说分钟通气量应依pH多于PaCO2来调定,应将pH调节到>7.2。因为在临床上,PaCO2升高以后会出现酸中毒,而后发生的病理生理改变大多数是由酸中毒引发的,因此在增加分钟通气量时主要以PH为参考依据。但是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来讲,PaCO2的意义更大。随着分钟通气量的增加,肺泡通气量相应增加,而PaCO2则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临床常用的增加肺泡通气量的手段及不良反应如下:
(1)增加潮气量或吸气压:这种方式会使得气道压及肺泡压相应增加,可能出现气压伤这一不良反应,将潮气量控制在8ml/kg以下或者吸气压(含PEEP)<30cmH2O,可减少风险。
(2)增加呼吸频率:呼吸频率增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气体陷闭,进而导致气压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呼吸频率但不超过30次/分时较安全。
(3)对于呼吸回路中的无效腔进行及时的排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