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不能客观反映营养状况及预后

二、BMI不能客观反映营养状况及预后

BMI是肥胖分级标准,也是营养风险评估指标之一,以往研究表明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可从营养支持中获益。加拿大Heyland教授2007年全球2884例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状况调查中发现,BMI与机械通气时间、60天病死率等临床预后指标未呈现线性或U型关系,亚组分析能量摄入与BMI关系中发现,Ⅱ级肥胖患者(BMI 35~40kg/m2)与低体重患者(BMI<20kg/m2)相似,增加能量摄入与降低死亡风险(OR 0.76;95%CI 0.61~0.95;P=0.014),机械通气时间的减少(95%CI 1.2~5.9,P=0.003)相关。由此可见BMI评估营养风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仅反映了整体的重量,并不能客观的判别机体组成成分的差异及其与营养风险的关系,如无脂组织(fat-free mass,FFM,kg/m2)的含量。

2015年发表的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更揭示了营养状态在BMI与ICU患者死亡风险中所起的作用。该研究收纳了2004—2011年6618例ICU患者,根据BMI、营养评估诊断为非特异性营养不良(56%)、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2%)、营养良好(32%),结果显示60%肥胖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肥胖是30天病死率显著预测因素,校正年龄、性别、种族、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后显示,低体重、超重、Ⅰ/Ⅱ级肥胖、Ⅲ级肥胖30天死亡风险比值比分别为1.09、0.93、0.80、0.69;而校正基础营养状况后,比值比分别为0.74、1.05、0.96、0.81;肥胖患者中(BMI≥30kg/m2,n=1799)非特异性营养不良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等BMI、营养良好患者,90天病死率比值比为1.67(95%CI 1.29~2.15,P<0.0001)。因此,肥胖的重症患者病死率与肥胖程度之间相关性受到营养状态的影响,并发营养不良的肥胖患者较营养状态良好预后更差。上述研究揭示了仅仅BMI或体重,并不能很客观地反映其与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而人体组成,特别是骨骼肌与内脏蛋白含量,才可能是更直接与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