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辅助检查

五、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急性PE的初筛指标,常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增大。部分患者的结果可以正常,部分患者由于过度通气可以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2.心电图 大多数病例表现有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较为多见的表现包括V1~V4的T波改变和ST段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SQT征,即Ⅰ导S波加深,Ⅲ导出现Q波及T波倒置;其他心电图改变包括完全或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等。心电图改变多在发病后即刻开始出现,以后随病程的发展演变而呈动态变化。观察到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较之静态异常对于提示PTE具有更大意义。

3.胸部X线检查 急性PE患者胸部X线检查多有异常表现,但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浸润性阴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肺不张或膨胀不全;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或伴截断征;肺动脉段膨隆及有心室扩大征;患侧横膈抬高;少至中量胸腔积液征等。仅凭X线胸片不能确诊或排除PTE,但在提供疑似PTE线索和除外其他疾病方面,X线胸片具有重要作用。

4.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在提示诊断和除外其他心血管疾患方面有重要价值。对于严重的PTE病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发现右室壁局部运动幅度降低;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室间隔左移和运动异常;近端肺动脉扩张;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下腔静脉扩张,吸气时不萎陷。这些征象说明肺动脉高压、右室高负荷和肺源性心脏病,提示或高度怀疑PTE,但尚不能作为PTE的确定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为划分次大面积PTE的依据。检查时应同时注意右心室壁的厚度,如果增厚,提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于明确该病例存在慢性栓塞过程有重要意义。若在有房或右室发现血栓,同时患者临床表现符合PTE,可以做出诊断,超声检查偶可因发现肺动脉近端的血栓而确定诊断。

5.血浆D-二聚体(D-dimmer)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为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在血栓栓塞时,因血栓纤维蛋白溶解致其血中浓度升高。D-二聚体对急性PTE诊断的敏感性达92%~100%,但其特异性较低,仅为40%~43%。手术、肿瘤、炎症、感染、组织坏死等情况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在临床应用中D-二聚体对急性PTE有较大的排除诊断价值,若其含量低于500μ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建议采用。

6.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是PTE重要的诊断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但是由于许多疾病可以同时影响患者的肺通气和血流状况,致使通气/灌注扫描在结果判定上较为复杂,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判读。一般可将扫描结果分为三类:

(1)高度可能:其征象为至少一个或更多叶、段的局部灌注缺损,而该部位通气良好或X线胸片无异常。

(2)正常或接近正常。

(3)非诊断性异常:其征象介于高度可能与正常之间。

7.CT肺动脉造影(CTPA) CTPA能够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栓子,是PTE的确诊手段之一。PTE的直接征象:肺动脉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流之间(轨道征),或者呈完全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敏感性为53%~89%,特异性为78%~100%)。间接征象包括: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条带状的高密度区或盘状肺不张,中心肺动脉扩张及远端血管分支减少或消失等。CT扫描可以同时显示肺及肺外的其他胸部疾患,对亚段PTE的诊断价值有限。电子束CT扫描速度更快,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心跳和呼吸的影响而产生的伪影。

8.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避免了注射碘造影剂的缺点,与肺血管造影相比,患者更易于接受。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具有潜在的识别新旧血栓的能力,有可能为将来确定溶栓方案提供依据。

9.肺动脉造影 为诊断PTE的经典与参比方法。直接征象有:肺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缺损,伴或不伴轨道征的血流阻断;间接征象有:肺动脉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同流延迟等。肺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技术,有发生致命性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CTPA广泛应用以来肺动脉造影已经很少。

10.下肢深静脉检查 由于PTE和DVT关系密切,且下肢静脉超声操作简便易行,因此下肢静脉超声在急性PE诊断中的价值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对怀疑PE的患者应检测有无下肢DVT。除常规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外,对可疑患者推荐行加压静脉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下肢DVT,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静脉腔内无多普勒超声信号是DVT特征性超声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