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对有发生DVT危险性的患者,必须进行预防治疗。如不进行适当的处理,患者很有可能突然迅速地死于PE。预防DVT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预防和机械预防两大类,使用间断充气加压(IPC)联合或替代药物可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生率。其中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口服华法林为主要的药物预防措施,其他药物预防方法有静脉注射右旋糖酐和中药。而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制剂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作用不肯定。
(一)健康教育
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和常见症状,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护士。对高危和极高危人群要进行重点观察,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
(二)物理预防
主要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方法改变肢体血流淤滞状态。
1.抬高患肢(筋膜室综合征除外) 穿着弹力袜,避免腘窝部垫枕,加强主、被动等长、等张功能锻炼,发挥肌泵作用,以利静脉回流。
2.IPC设备 是一种序贯地从踝、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通过周期性加压、减压的机械作用,加速下肢静脉回流,促进淤血静脉排空,同时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对应用药物预防有可能出血的患者,IPC为首选预防措施。术后立即开始,第1天持续应用十分重要,之后可以间断使用,每天6~8小时。
3.分级加压弹力袜 注意合适大小和穿着方式,正确测量患者的下肢周径,每日检查适合程度,以判断下肢周径的改变,不要向下翻折,脱下时间不超过每天30分钟,确保足趾活动自如。
4.持续被动活动(CPM) 可促进血液组织回流,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5.选用硬膜外麻醉 应用硬膜外麻醉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可能是因为硬膜外麻醉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且在术中及术后增加了下肢血流,使静脉血流淤滞减少而降低DVT的发生率。
(三)普通肝素皮下注射
对有血栓形成高度危险的患者,给予肝素5000~75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对低、中度危险的患者,小剂量肝素预防术后的发生下肢DVT,有肯定的效果,并使PE发生率明显降低。特别是年龄40岁以上、肥胖、患肿瘤及静脉曲张者行盆腔、髋部等手术时,在术前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若正常,术前(24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12小时1次,至患者能起床活动,一般用药5~7天,因肝素剂量低,不易有并发症,不需做凝血的监测。
凡需急诊手术患者宜在住院时即测凝血状态,同时给予肝素2500U皮下注射,以后每6小时1次。前列腺摘除术、髋膝部手术、神经和眼科手术时,肝素预防性治疗的应用宜慎重。对心肌梗死后康复的患者,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等,小剂量肝素可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
(四)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s,LMWH)
LMWH能与AT-Ⅲ结合并增强其阻断凝血因子Ⅱa、Ⅹa、Ⅸa的作用,LMWH与不能分裂的常规肝素相比,有比抗凝作用更强的抗血栓形成效应,因而在相等的抗血栓效应下,其产生出血的可能性较小。此外,LMWH有较长的半衰期。故LMWH为预防DVT的有效药物。
(五)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对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效应同小剂量肝素,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且出血倾向较低。右旋糖酐有扩充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内皮、干扰血小板凝血功能的作用,故可预防DVT形成。所用剂量为1.5g/(kg·d),静脉滴注5~7天,老年人和心脏功能障碍者,应谨慎使用。
(六)华法林(warfarin)
小剂量华法林对有发生DVT的高度危险患者(包括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骨折及普通外科手术的)可做预防药物。但华法林并没有广泛使用,这与该药有增加出血危险性和需要实验室监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