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急救措施
急救原则是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正常代谢。
1.病因治疗 积极防治引起休克的原发病,去除休克的原始动因(如止血、控制感染、输液、镇痛等)。
2.一般措施 休克患者体位一般采取卧位,抬高下肢20°~30°或头和胸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的负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间断吸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保持患者安静,通常不用镇静药。必须避免过多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成死亡。注意保暖,但不加温,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的消耗。
3.补充血容量 遵循充分扩容的原则,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组织灌注是抢救休克的关键。补液量、速度最好以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作为指导。当CVP超过12cmH2O时,应警惕肺水肿的发生。关于补液的种类、盐水与糖水、胶体与晶体的比例,按休克类型和临床表现而有所不同,血细胞比容低宜补全血,血液浓缩宜补等渗晶体液,血液稀释宜补胶体。液体补充可以CVP和PAWP作为指导。
4.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纠正血容量和酸中毒并进行适当的病因治疗后血压仍未稳定时,应及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流分布性休克属低排高阻型时宜选用扩血管药物,神经性、过敏性休克时为保证心脑等主要脏器的供血则以缩血管药物较妥,感染性、心源性休克时常两者同时合用。常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5.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缺血缺氧,必然导致乳酸性酸中毒。临床应根据酸中毒的程度补碱纠酸。既往认为,酸中毒可能降低血管内皮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并没有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在pH≥7.15时并不推荐应用碳酸氢盐治疗。
6.防治细胞损伤 休克时细胞损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于微循环障碍之后发生的。改善微循环是防止细胞损伤的措施之一。此外,尚可用稳定细胞膜和能量补充的治疗。对细胞功能障碍的纠正应引起重视。糖皮质激素有抗休克、抗毒素、抗炎症反应、抗过敏、扩血管、稳定细胞膜、抑制炎性介质等作用,各类休克救治中可以考虑应用。
7.抑制SIRS、防治MODS
(1)单纯的促炎介质拮抗药在动物实验中有一定效果,但在实际临床实践并未显示出疗效。纳洛酮可以拮抗内啡肽,SOD是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别嘌醇是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药,均能减少氧自由基的损伤,可能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
(2)应预防DIC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如一旦出现,除采用一般的治疗外,还应有针对性的脏器支持治疗。如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除停止或减少补液外,尚应强心、利尿,并适当降低前、后负荷;如出现休克肺时,则正压给氧,改善呼吸功能;如出现肾衰竭,应尽早利尿和进行透析等措施,并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3)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CBPT)作为一种符合生理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溶质清除率高并能滤过和吸附清除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为休克并发MODS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及患者赖以生存的内稳态平衡,可以考虑应用。
(李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