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分类

一、临床分类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肺动脉导管的广泛应用,国内外趋于一致的是将休克按发生原因的病理生理改变来分类,这是人们对休克的认识从临床描述向病理生理水平过渡的必然结果,新分类法有新名称,但也沿用了一些旧名称,这可能引起一些混乱,但好处是能为更好理解和治疗休克提供直接的依据。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血管内容量不足是这类休克的主要临床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失血和失液、烧伤、创伤、炎性渗出等。

2.分布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这类休克的共同特点是外周血管失张及阻力血管小动脉失张使大血管内压力损失,容量血管失张使回心血量锐减,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或合并存在,血流在毛细血管和(或)静脉中潴留,或以其他形式重新分布,而微循环中有效灌注不足,主要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作为循环动力中心的心脏尤其是左心室发生前向性功能衰竭造成的休克,其诊断的主要依据是CI<1.8L/(min·m2),PCWP>18mmHg,SBP<80mmHg,尿量<20ml/h。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室间隔穿孔等。

4.阻塞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这类休克的基础是心脏以外原因的血流阻塞,血流阻塞导致左室舒张期不能充分充盈、从而降低心排血量。临床包括大块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缩窄、急性心脏压塞、缩窄性心包炎、夹层动脉瘤、腔静脉阻塞、心脏压塞及心内人工瓣膜血栓形成和功能障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实际中,一休克患者可能同时并发多种休克,如低容量性休克并发分布性休克(感染或药物中毒)、心源性休克并发低容量性休克等。这些混合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常是各类休克症状的综合,也可能在治疗一种休克时呈现另一种休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