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症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对重症哮喘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抢救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积极地探讨重症哮喘病因,以期从预防角度来避免重症哮喘的发生。临床医生在抢救重症哮喘患者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若要有效地控制病情,除对重症哮喘进行及时的诊治外,寻找每个患者发展成为重症哮喘的病因并排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变应原或其他致喘因素持续存在
哮喘是由于支气管黏膜感受器在特定的刺激后发生速发相及迟发相反应而引起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造成呼吸道狭窄所致。如果患者持续吸入或接触变应原或其他致喘因子(包括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的持续痉挛和进行性加重的气道炎症,上皮细胞剥脱并损伤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大量分泌甚至形成黏液栓,加上气道平滑肌极度痉挛,可严重阻塞呼吸道,引起哮喘持续状态而难以缓解。
(二)呼吸道感染
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支气管内胆碱能神经纤维引起迷走神经介导的支气管痉挛,损伤支气管黏膜引起黏膜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变稠,致小气道阻塞,使一般支气管解痉剂难以奏效。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使气道上皮细胞损伤,感觉神经末梢暴露,易致气道的神经源性炎症,加上上皮屏障功能的丧失,黏液-纤毛廓清能力的降低,使变应原较易积聚并进入黏膜下层,导致呼吸道黏膜呈高反应状态。当气道高反应性加剧,气道阻塞程度严重时,可导致哮喘呈重度发作或持续状态。
(三)β2-受体激动剂应用不当和(或)抗感染治疗不充分
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抗炎药物已被推荐为治疗哮喘的第一线药物。临床上许多哮喘患者长期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要治疗方案,抗感染治疗不充分或抗感染治疗药物使用不当,导致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未能有效控制,使气道炎症日趋严重,气道高反应性加剧,哮喘病情日益恶化而长期盲目地大量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使β2-受体发生下调,从而导致其“失敏”。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停止用药可造成气道反应性显著增高,从而诱发重症哮喘。
(四)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哮喘发作时,患者出汗多和张口呼吸使呼吸道丢失水分增多;吸氧治疗时,加温湿化不足;氨茶碱、强心剂、利尿药使尿量相对增加;加之患者呼吸困难,饮水较少等因素。因此,哮喘发作的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造成组织脱水,痰液黏稠,形成无法咳出的黏液痰栓,广泛阻塞中小气道,加重呼吸困难,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同时,由于缺氧、进食少,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在酸中毒情况下,气道对许多平喘药的反应性降低,进一步加重哮喘病情。
(五)激素与“反跳”
某些患者因对一般平喘药无效或因医生治疗不当,长期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使机体产生糖皮质激素依赖或耐受,一旦某种原因如缺药、手术、妊娠、消化道出血、糖尿病或治疗失误等导致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改用其他平喘药,使哮喘症状复发或恶化导致哮喘不能控制并加剧,称为激素“反跳”现象。
(六)情绪紧张
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和恐惧可通过皮质和自主神经反射加重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另一方面患者昼夜不眠,体力减退,均可促其哮喘病情进一步恶化。此外,临床医师和家属的精神情绪也会影响患者病情变化。
(七)理化因素
理化因素如气温、湿度、气压、空气离子等,对某些哮喘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因素能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体液中的pH、钾与钙的平衡及免疫机制等。空气中阳离子过量也可使血液中钾与钙起变化,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八)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
如并发气胸、纵隔气肿或伴发心源性哮喘发作、肾功能衰竭、肺栓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均可使哮喘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