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形式,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骨干内容[2]。应立足联合作战保障人才使命任务要求,结合联合作战特点,瞄准战备值班暴露的问题,依据统一的《联合作战保障人才职业教育岗位课程目录》,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确定联合作战保障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按照“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必修选修结合”的原则,着眼“宽口径、强基础”的培养要求,开设军事基础课程、专业背景课程、任职培训课程等,以打牢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技能、突出核心业务能力,促进学员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一是军事基础课程。美军职业教育,规模大且自成体系,军事基础课程丰富完善。随着我军编制体制改革的逐渐完成,有必要加强新体制下军事基础课程建设,为参加职业教育学员夯实新体制下领导管理、作战指挥、编制体制的相关基础。军事基础课程应侧重各专业培训需提前掌握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目的是补齐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和联合作战保障基本技能的短板。比如,频谱管理专业军事基础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军事技能、军事地形学、军事体育等。

二是专业背景课程。侧重为各专业岗位任职打基础。主要目的是夯实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能力基础,为任职培训课程的学习作铺垫。比如,频谱管理专业背景课程,可以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军事通信网络、指挥信息系统、电磁频谱管理基础、用频装备基础等。通信保障专业背景课程,可以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军事思想与军事战略、指挥信息系统概论、作战文书与作战计算、外(台)军网电作战、无人机系统通信导论等。

三是任职培训课程。必须以新体制下军队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军事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优化任职培训课程体系,本着“部队缺什么岗位的人才,就设置什么任职培训课程”的原则,建立与机关、部队密切联系的对话机制,分析机关、部队工作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以岗位任职需求的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突出任职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服务部队管理、训练、作战。任职培训课程应侧重岗位急需、学员急用,甄选、安排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解决学员岗位任职碰到的重难点问题,树立学员开展业务工作的自信,给学员带去有温度的认知,引导学员热爱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岗位。以频谱管理专业为例,任职培训课程主要包括指挥与管理、作战保障技能、主要实践环节等三个模块,主要课程包括电磁频谱资源管理、联合作战用频筹划、联合作战电磁频谱管理、重大任务电磁频谱管理、电磁频谱管理值班值勤、综合演练等。

课程体系设计既要能满足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又要编配合理、组织高效,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与培训效益。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开设课程的类别和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比重、课程顺序[3]。开设课程的类别和名称应当反映联合作战保障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课程内容应解决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岗位任职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同课程的比重应当聚焦核心能力素质,反映课程对培养特定能力素质的贡献度大小;课程顺序应当与课程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一致,先期开设的课程要为后续开设的课程打下基础,后期开设的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王传经主编.美军军官职业军事教育政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2.

[2]邹鹏,巩树林主编.军事任职教育知识手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2.

[3]齐三平.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