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对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运行方式和特点等因素分析,不难看出,“互联网+”理念很适合我军军事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当前的理论认知和教育发展逻辑,我们认为“互联网+”之于军事职业教育是作为一种发展范式而存在的,远远超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是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深度耦合、相互渗透,是互联网对教育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基于此,我们必须沿着“互联网+”军事职业教育的逻辑及发展路向,逐步破解理念认知、法规制度、基础设施、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困境,结合自身实际、优势和特色,积极地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马哲明,辛宏艳.“互联网+”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127.
[2]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72-75.
[3]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DB/OL].(2015-07-04)[2015-12-21]
[4]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5]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73-82.
[6]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7]胡钦太等.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49-55.
[8]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9]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10]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9):55-61.
[11]洪庆根,李世改,马天翼.“互联网+”时代军队继续教育发展走向[J].2016(6):17-19.
[12]夏芸,冯谢明,刘万勋.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军事职业教育教学平台和探索教学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2016(7).12.
[13]冷少鹏,曲亮生.军事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评述[J].继续教育,2017(10):26.
[14]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5-11.
[15]钧训轩.着力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N].解放军报,2018-2-28(7).
[16]]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39-43.
[17]杨开城,许易.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2-17.
[18]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19]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6.
[20]教必成.新时代军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解放军报,2018-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