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建设

五、虚拟仿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建设是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虚拟仿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由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两部分标准组成。课程体系的制定可以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学员在毕业一段时间后所能够达到的培养预期;然后再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形成培养标准,可以在工程教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基本学时等方面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院设置的专业来制定,并建立知识、能力和素质矩阵;再构建实验教学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包括具体课程、项目、每个项目的功能,并建立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联矩阵;最后,再制定实验教学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已制定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其中有专门条款对实验能力培养标准的制定做出了明确说明。该办法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运行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在军事职业教育仿真实验能力培养标准建设上予以采用。实验能力培养标准的管理体系应包括实验班级规模与教员配备、实验室条件保障与环境、实验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等。实验能力培养标准的核心是将学员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实验内容、资源配置、质量保障等要求,以明确清晰的路线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参考文献:

[1]沈鹏,吴旭.推进新时代军事教育创新发展—2018年全军军事教育工作展望[N].解放军报,2018-1-2(11).

[2]李小平.论我军军事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2017(1):11-13.

[3]蓝江桥.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价值及支撑环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1):5-7.

[4]祖强,魏永军.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11):156-158.

[5]李佐军.地方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教学研究,2014(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