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汤美味有诀窍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第十四卷《本味篇》中提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四起”,要做到“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厚”。汤的调味要承袭这一宗旨,使汤不可过咸、过辣、过甜,要求亦甜、亦咸、亦辣等,不偏不倚、不藏不露。

根据原料特点调味
食物的香气有食物天然的、经过加工产生的或兼而有之的。一些原料蕴涵着自然的香气,但必须通过烹调手段使之散发出来。异味是人类不喜欢的,一方面要防止异味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味、加热等方法去除异味。各种肉类会有不同的异味,尤其是动物内脏、鱼类,味道会更重。制作前可以经过焯煮去除异味,也可以先用葱、姜、蒜、花椒、大料、料酒等调料腌渍,再进行煮汤。少量的肉类可以选用辣椒、香菜、孜然、香草、牛奶等特别的调料来去除异味。
调味有去除异味、保持本味、增加美味、确定口味、调节和丰富菜品色彩、提高营养价值、杀菌、构成并丰富地方风味等作用。将原料按配方比例和工艺程序进行投放与调和,使调料与主料、配料在加热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达到菜品预期的味道。
羊肉适合用葱、姜、花椒、孜然等调味;猪肉适合用大料、蒜泥、料酒、红酒等调味;鸡、鸭适合用葱、姜、大料、辣椒等调味;煮牛肉汤时适量添加山楂、陈皮等调料能加速牛肉的软烂;牛、羊肚煮汤可以在其成熟后用麻酱、辣椒等调味;鱼类适合用葱、姜、料酒、牛奶等调味。宰杀鱼类时若不小心弄破苦胆,可以用小苏打或发酵粉涂抹,而后冲净即可去除苦味;虾类可以用姜、茶叶等调味;贝类可以选用蒜泥、柠檬调味;菌类汤品要想鲜香,可与蔬菜同煮,用盐调味即可。
新鲜果蔬尽量不要用浓郁的调味品,煮汤或清淡微咸,或甜香适口。一般绿叶蔬菜用少量的盐即能让汤品充分显现其清香。瓜果适合烹制甜羹,调味时可选用冰糖、甜桂花、咸桂花、酸梅、牛奶、蜂蜜等。
掌握好煲汤的时间
很多人认为,煲汤的时间越长,汤就会越有营养。其实,长时间加热会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1.5小时,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营养价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煲汤时,先以大火烧沸,再用中火、小火慢煲,火候以汤沸腾为准,如果让汤汁大滚大沸,肉中的蛋白质分子会被破坏。小火慢煲时中途不能打开锅盖也不能加水,因为正加热的肉类遇冷收缩,营养物质不易溶解,汤便失去了应有的鲜香味,影响汤的口感。汤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加热时间过长会产生新的物质,营养反而被破坏,鱼汤煲1小时左右,鸡汤、排骨汤煲3小时左右足矣。煲汤时如果强调汤味,则在冷水时下料比较好,因热水会使蛋白质迅速凝固,不易释出鲜味;如果强调原料的口感,则在热水时下料比较好,口感比较鲜嫩。煲汤时忌过多地放入葱、姜、料酒等调料,以免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也忌过早放盐,因为早放盐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

煲汤配水要适当
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传热的介质。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通常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一起受热,既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渗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1.按原料选择煲汤用水
制汤一般有两种方法,即开水制汤和凉水制汤。日常常见的水有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等。大部分原料均使用开水制汤,有些原料要用凉水制汤,比如河鱼。凉水制汤时,若用自来水,则必须烧开后凉凉。因为从营养角度讲,自来水中含有漂白粉或氯气,漂白粉在消毒杀菌的同时,也会在制汤过程中将肉中的维生素B1破坏掉,无形中就失去一部分营养素。
2.制汤不能用的水
时间过长的老化水。这类水的细菌指标过高,水中细菌不仅容易污染原料,而且煮沸后还有沉淀污物。炉火上沸腾了太长时间的或反复沸腾的千滚水,煮得过久,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偏高,饮用此类水,易引起腹泻、肠胃不适,甚至机体缺氧。后面的汤谱中提到的煮汤时间最多不超过4小时,其中就是这个道理。
重新煮沸的水同煮得过久的水一样,它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对人体不利。因此制作汤品应适量,一旦制作多了,可吃掉汤中主料,剩余汤汁尽量不要重复加热食用。
把握四性煮好汤
食物四性即寒、凉、温、热,食物的寒凉性和温热性是相对而言的,还有一类食物在四性上介于寒凉与温热之间,即寒热之性不明显,则称之为平性。日常食用的食物以平性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食物入汤讲究相互搭配、寒热均衡,保证膳食平衡,才不至于对人体体质造成伤害。日常饮食中若依喜好搭配与个人体质不符的膳食,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入汤原料就更应该对应个人体质,以达到以汤品养生的目的。方法是寒性的汤对应热性的菜,或反之;温性的汤对应凉性的菜,或反之。
1.寒性食物
寒性食物多有除燥热、利尿的作用,有的还有减肥的功效,是热性体质适宜选用的食物,如经常有各类炎症、便秘、常有燥热感、情绪化明显等状况的人群。以肉食为主菜的人群,不论体质,均要适当食用以寒性食物为主料的汤品,以减轻高热量食物的副作用,如脂肪堆积等。
2.凉性食物
凉性食物与寒性食物类似,也有除燥热的功效,但凉性食物性较缓和,适合燥性体质。一般与寒性食物搭配能起到除烦热、静心的功效。
3.温性食物
温性食物多具有增体力、强身体的功效,有的原料还具有补气血的特点。适合寒性体质、虚性体质与湿性体质。如体质虚寒、身体瘦弱,易受天气变化影响,对食物寒热及清洁度敏感等状况的人群。以素食为主的人群,不论体质,均可选用以此类原料为主料的汤品,以达到补气力、增加热量的作用。
4.热性食物
热性食物具有明显的驱寒功效,是寒性体质人群最佳的制汤原料。冬季气候骤冷时,寒性体质人群可适当饮用此类原料的汤品,以暖身散寒。中医典籍中性大温原料均属此类。包括辣椒、胡椒、芥子、鳟鱼、肉桂等。
5.平性食物
平性食物基本适合所有人群,跟不同性质的食物搭配有不同的功效。如与寒性食物搭配制汤,可除烦热;与温热食物搭配制汤,有暖身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