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创伤时机体代谢改变
2025年08月10日
10.3 创伤时机体代谢改变
创伤应激后机体的代谢改变已成为近年来日益关注的课题。在经典的长骨骨折后机体代谢研究中,Cuthbertson首次描述了创伤后机体的代谢改变并将创伤后代谢反应分为两部分,即低潮阶段(ebb phase)和涨潮阶段(flow phase)。随后,Moore又将涨潮阶段分为分解期(catabolic stage)和合成期(anabolic stage)。低潮阶段见于创伤后的头几个小时,其特征是心排血量、氧耗量下降,体温下降,高血糖、乳酸浓度增加,这些变化常与低血容量及心脏功能不全有关。当循环血容量恢复和组织再灌注,就发生修复过程,表示涨潮阶段开始。此时,心排血量增加,体温增高,氧耗量增加,尿氮排泄增加及负氮平衡,反映蛋白质分解增加。此时,血糖、脂肪酸持续升高。这一阶段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这取决于创伤程度、病人以前健康状况和治疗措施。当血容量丧失被纠正、感染控制、疼痛减轻、氧合作用恢复,则合成代谢开始。合成阶段以逐渐的蛋白质重新积累和随后的体脂储存为特点,这一过程通常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要明显长于分解代谢阶段,因为蛋白质分解代谢可能超过15 g/d,但蛋白质合成却很少超过3~5 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