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医食疗学的发展简史
2025年08月10日
1.1 中医食疗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食疗学,简称“食疗”,是指应用中医学认为具有药效作用的食物防治疾病的一种学说。中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医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食疗学和食物疗法的基础。现存最早的二千年前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许多食物作为药物记载,其中包括谷、米、果、木、草、鱼、禽、兽等,具体的如有大枣、芝麻、葡萄、核桃、百合、莲子、蜂蜜、山药、赤小豆、龙眼肉、食盐、葱白等。唐代的《千金要方》中收载食物约有150种之多,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认为“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才堪称“良工”。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历代流传的食物疗法专著有《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医心境》、《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300余部之多,现存的约有16部,可见古代中医学对食疗学的重视。
食疗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如以食物疗法为基础的药膳、药茶、药粥、药饮等,都是食疗学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食疗学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