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药点

3.7 药点

药点是用适当的中药或食品加入到米粉、面粉、皮子中制作成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充饥小食品。传统的药点品种繁多,散见于古代医学或食治书籍中,如《饮膳正要》“聚珍异馔”中所载的就有粉、面、馒头、包子、馄饨、饼、水晶角儿、酥皮奄子等不同名称的食治点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饼类 有索饼、煎饼、药烧饼、蒸饼等。《圣济总录》中的羊肉索饼,方用羊肉、面粉等为原料制成,可治脾胃气弱。煎饼是用少量油煎成的饼。药烧饼是一种圆形的馅饼,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药烧饼用羊肉加苁蓉、附子等药物,用白面粉制成。蒸饼由白面粉、小油、小椒、茴香等做成饼,入笼内蒸熟。

2.糕类 多用米粉制成,如治小儿伤食、脾胃虚弱的八仙糕,即由人参、茯苓等药物加白糖、糯米粉等蒸熟而成。

3.馄饨 常用,如《圣济总录》中的胡椒馄饨可治气痢。《饮膳正要》中的鸡头粉馄饨可补中益气。

4.馒头、包子类 常用,如《饮膳正要》中的包馒头、茄子馒头、鹿肉肪馒头等。

5.面类 在制成面条时于面粉中加入适当的药品或食品,或者在煮面条时加适当的中药或食品。如《饮膳正要》中的春盘面、皂羹面、山药面以及《山家清供》中的百合面、莱菔面等属于此类。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烹调技术多样化,药点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药点已成为保健强身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