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胆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5年08月10日
5.4.2 胆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5.4.2.1 代谢因素
其代谢因素是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或胆汁酸的肝肠循环障碍。正常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盐、磷脂保持一定的比例形成微胶粒,呈分散溶解状态。当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汁酸盐及磷脂浓度降低,破坏了三者正常比例时可形成结石。甲戊二酰辅酶(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活性增加,肝内羟化酶(促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限速酶)活性减低,导致胆固醇合成增多,胆汁酸形成减少,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5.4.2.2 感染
胆囊黏膜因浓缩的胆汁或反流的胰液等化学性刺激产生炎症,细菌能分解胆汁酸为游离胆酸,后者形成微粒体的能力较差。感染的胆汁中多为大肠埃希菌,细菌性葡萄糖醛酸酶能将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游离胆红素,并且炎性胆汁中钙含量增多,加上胆汁中有寄生虫残体、虫卵、脱落的胆囊上皮细胞均有助于形成胆石的核心。
5.4.2.3 胆汁淤积
胆道系统炎症时胆总管痉挛、胆道梗阻或胆道括约肌功能失调、胆道运动障碍、胆囊张力低,排空延迟。胆汁滞留于胆囊,水分重吸收增加,胆汁浓缩,使得饱和的胆固醇析出。
5.4.2.4 其他因素
成年女性、多次妊娠、长期应用雌激素者;肾炎、甲状腺功能减低;长期服用烟酸、安妥明;小肠远端切除术、胆道手术引起的胆道狭窄,均使胆石症的发生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