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3 氨基酸制剂
氨基酸是肠外营养时的氮源物质,输注氨基酸液的目的是提供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底物。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由于各种蛋白质都有特定的氨基酸组成,因此输入的复合氨基酸液中氨基酸的配比应该合理,缺少某种(些)氨基酸或其含量不足,则会造成氨基酸的利用率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肠外营养的疗效。
现有的复方氨基酸溶液品种繁多,配比模式常以人乳、全蛋、FAO/WHO的平衡典型配方及血浆游离氨基酸等模式为依据。目前市场上有不同浓度、不同配方的氨基酸溶液,可归纳为两类:平衡型和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平衡型氨基酸除含有必需氨基酸外,还应含有一定量的非必需氨基酸,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一般为1∶1~3。平衡型氨基酸溶液适用于多数营养不良病人的营养支持;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往往以某一特殊疾病的代谢特点为基础设计,其配方特点兼有代谢支持和治疗的作用,如用于治疗肝昏迷的高支链低芳香族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溶液。治疗肾病的氨基酸溶液由8种必需氨基酸和组氨酸组成。创伤型氨基酸富含支链氨基酸,用于手术前后、严重创伤、烧伤和骨折等;幼儿用氨基酸能提供足量的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0%),同时富含婴幼儿体内不能合成的酪氨酸、胱氨酸(或半胱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临床选择时需视应用目的、病情、年龄等因素而定。单纯营养不良时,多选择平衡型氨基酸溶液。每日提供氨基酸1~1.5 g/kg,占总能量的15%~20%。由氨基酸构成的氮与非蛋白质能量比例为1g∶418.4~627.6 kJ(100~150kcal)。
随着对临床营养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个别氨基酸在代谢中的特殊意义已受到重视和强调,较具代表性的如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精氨酸。
Gln属非必需氨基酸,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约占总游离氨基酸量的50%以上。Gln对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代谢意义。它是快速分裂细胞的代谢燃料,也是肠黏膜上皮细胞代谢的主要燃料;它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也是氮和氨的转运者,参与调节肌肉蛋白质平衡。近年来对Gln代谢特点和功能又有了新的认识,如在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分解代谢状态下,机体对Gln的需求远远超过内源性合成的能力,表现为细胞内外Gln水平急骤下降,以致影响多器官多系统的代谢,鉴于Gln在上述代谢状态下的重要作用,又将其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由于Gln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易分解,故一般的氨基酸制剂中均不含Gln。现已发现Gln二肽在水溶液中很稳定,常用的是丙氨酰-谷氨酰胺和甘氨酰-谷氨酰胺,输入机体后即迅速分解出Gln。如力太(dipeptiven)每100 ml中含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20 g,每日剂量为1.5~2.0 ml/kg。用前需先与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输液相混合,两者的比容比≤1∶5。
精氨酸是半必需氨基酸,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理与药理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在创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每日肠外或肠内途径供给25~30 g精氨酸,可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尿氮排泄,改善氮平衡。此外,其免疫调节功能与输注量呈正相关,但和促进氮平衡并不是平行关系。因此,创伤后精氨酸输注的最适当剂量应由最大免疫反应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