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概述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68年美国外科医生Dudrick与Wilmore首次报道应用经中心静脉营养治疗1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获得成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肠外营养从理论、技术到营养制剂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肠外营养已被临床普遍接受,其疗效也得到大家的共识,已成为临床上肠功能衰竭及危重病人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肠外营养指病人完全依靠静脉途径获得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水。肠外营养可使胃肠道在短期内处于功能性静止状态,辅助治疗某些胃肠道疾病。经肠外营养直接供应营养液,是某些因解剖结构或功能上的原因而不能经肠营养者,如小肠切除70%以上、多发性肠瘘等疾病时,它则是唯一的营养治疗途径。完全肠外营养在使用适当时可提供足够的营养素以维持健康和促进生长;部分肠外营养能提供<85%预防缺乏病所需的主要营养素量。除此之外,肠外营养能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输注,因而出现了中心静脉肠外营养和周围静脉肠外营养的名词。“静脉高营养”这一名词在历史上曾引起很大兴趣,但随着肠外营养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营养过度”与“营养缺乏”同样不利于机体代谢,故早年的定义现已废弃,被更名为肠外营养。
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的技术起源于多种科学技术的观察和进展。最初人们通过静脉补充盐水和碱使得垂死的霍乱病人复活。1923年由于发现了致热原,使得静脉补液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1939年Rhoads将预消化的蛋白胨水解物注入一种分离的结肠套圈内,表明有25%的氮被吸收。同年,Elman和Weiner首次经静脉输入酪蛋白水解液。虽然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但由此提出了将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建议,使得今天的肠外营养成为可能。此后,1940年结晶氨基酸溶液由静脉输注;1945年由下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首开静脉输注高渗液体的先河;1952年报道了由锁骨下静脉置管开展中心静脉输液10年的经验,促进了经肠外途径营养治疗的发展;1959年首先提出最佳非蛋白质能量和氮的比值为627.6 kJ(150 kcal)∶1g氮的理论;1961年用大豆油制成的脂肪乳剂,并解决了脂肪乳剂的稳定性与静脉输入的安全性问题;1967年试验研究证实经腔静脉输入高热能与氮源可使动物生长发育,且用于小儿外科临床获得成果,并由此而提出了“静脉高营养”的名称。自此以后,肠外营养治疗开始较为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使众多垂危的病人获得了新生。1970年有人提出“人工胃肠”的概念,1977年人们将无糖等渗氨基酸溶液用于饥饿和手术创伤的病人,并提出“节省肌肉蛋白”的学说,促进了低浓度氨基酸的临床应用。以后的研究表明这种学说并不正确,只有同时补充碳水化合物才能改善氮平衡。之后又开展了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和缺乏症以及各种疾病状态时体内氨基酸组成改变等的研究,并研制了多种氨基酸液的配方,如肝、肾疾病病人应用的氨基酸溶液。通过研究创伤、应激时病人的营养代谢改变以及营养治疗的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了各种不同类型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及作用。现在,肠外营养无论从理论、技术,还是各种营养制剂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在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首先应对病人进行营养评价,发现营养不良或潜在营养不良的人,然后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或肠外营养处方,配制营养液,选择营养支持途径,监测营养支持耐受性、并发症和疗效,决定何时结束营养支持或改变营养支持方式。这些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方法的营养支持小组来执行,由他们规范营养支持工作,并对营养支持进行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