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概述

4.6.1 概述

4.6.1.1 肠瘘发生原因

产生肠瘘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

1.创伤性

(1)外伤:①开放伤:火器伤、锐器伤;②闭合伤。

(2)手术:①误伤:粘连严重、操作不细致或手术野显露不良;②吻合口愈合不良:感染、肠壁组织不健康或技术上的失误;③切口裂开,腹壁缺损;④感染、腹腔脓肿;⑤异物遗留、引流物。

(3)其他:放射伤、内镜、人工流产、人造物。

2.非创伤性

(1)先天性因素:卵黄肠管未闭。

(2)感染:①化脓性:阑尾炎、憩室炎、肠穿孔;②炎性肠道疾病:克隆病、肠白塞病、溃疡性结肠炎;③特异性感染:结核、放线菌。

(3)肿瘤。

(4)肠梗阻。

(5)医疗造口:为了达到肠腔内减压,输入营养,或为了使远端有病变的肠段得到休息或暂时解除梗阻,而行肠造口术。

4.6.1.2 病理生理变化

在实施营养支持治疗之前,首先必须熟悉肠外瘘的病理生理变化。肠瘘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肠瘘部位的高低、漏出量的多少、原发疾病等因素。肠瘘部位越高、漏出量越大,对机体的危害也就越严重。十二指肠瘘或近端小肠瘘往往属于这种高流量肠瘘,所丢失的液体可能>1000 ml/d,发生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概率非常高,是临床处理的难点。相比之下,低位小肠瘘或结肠瘘对全身的影响就小得多。

肠液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成分,肠瘘患者的大量肠液丢失可迅速导致营养状态恶化,出现恶液质。肠瘘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可高达55%~90%。营养状态急剧恶化成为近半数肠瘘患者的直接死因。由此可见,肠瘘患者营养状况与治愈率和病死率直接相关,及时进行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同时,肠瘘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并不局限在上述两方面,更为复杂、难治的是溢出的消化液对腹内组织的腐蚀作用,发生糜烂、继发感染和出血。随之可发生腹内(肠曲间)脓肿、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若未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肠瘘就不可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