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营养与肝硬化、肝性脑病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地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及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和肝质地变硬。因此,肝硬化是各种弥漫性肝脏疾病的后期表现。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感染、慢性酒精中毒、营养失调、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与化学品。我国主要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为血吸虫病。近年来酒精性肝硬化有增高趋势。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临床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前者症状轻、缺乏特异性,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后者表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和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为常见并发症,部分病人并发肝癌。一旦出现并发症,病死率很高。肝硬化的治疗目前只能达到恢复和保持肝功能,使活动性病变趋向静止,改善失代偿期症状,尽可能使其向代偿期方向恢复,预防和治疗某些并发症,从而延长病人的寿命,保持一定程度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