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 病例讨论

12.5.5 病例讨论

1.一般情况 某患者,女,46岁,因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接受禁食、胃肠减压、抗炎等治疗,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术后25天,每天胃肠减压量较多(1000~1 200 ml/d)。肠外营养每天提供能量100.4 kJ(24 kcal)/kg,含氮0.2 g/kg,24小时经输液泵均匀持续输注。术后第16天出现持续低热(37.7~38.5℃),病人无其他不适主诉。

2.体格检查 体温38.3℃,心率105次/分,呼吸32次/分。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肿块,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四肢、关节活动正常。

3.辅助检查 术后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8×1012/L,血红蛋白108 g/L,血细胞比容39.4%,血小板254×109/L,白细胞9.5×109/L,中性粒细胞77%。胸片两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征象。尿常规正常,血培养阴性。

4.诊断 胃癌术后。

5.肠外营养 病人长时间禁食和肠外营养,持续低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而机体其他部位无明显感染迹象,故需高度怀疑肠源性感染。由于长期禁食或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肠壁变薄,肠道激素分泌及功能降低,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导致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损害,肠道细菌易位而引起肠源性感染。目前,临床上诊断细菌易位十分困难,外周血细菌培养和血内毒素测定的阳性率也不高。许多研究已表明,肠内营养物质通过对肠黏膜上皮细胞局部营养、刺激作用,可促进肠上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同时也使肠道固有菌群正常生长,保持肠道生物屏障功能。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等物质可调节肠道免疫,增强肠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