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矿物质

9.3.3 矿物质

在低温条件下,水和电解质代谢发生改变。据报道,初到北极工作的人员可出现多尿,且血中锌、镁、钙、钠含量有下降现象,但血铁、血钾含量无变化,血铜含量甚至稍高。在每日摄取氯化钠15 g的情况下,未见钾、钠平衡及其排出比例发生不正常的变化。低温环境下摄入较多的食盐可使机体产热功能增强,而钠不足将降低基础代谢水平,不利于寒冷条件下机体的热平衡。有营养调查表明,北纬72°的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冬季高达29.6±1.8 g,夏季27.3±1.4 g,相当于温带居民的2倍左右,但血压却并不因食盐摄入量多而升高。

寒冷条件下血中钙含量偏低,已知的原因有膳食钙摄入不足,钙、磷比例不适当,机体代谢需要增多,低温环境下多尿导致钙排出量增多等。膳食中钙摄入不足与寒冷地区奶类、蔬菜供应较少;饮用水以冰雪为水源,其中与矿物质甚少等因素有关。由于主要以冰雪为水源,也常见人体碘、氟、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这类地区在饮水中强化矿物质很有必要。

关于寒冷地区居民对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除钠应予提高外,其他元素的参考摄入量是否应与温带地区居民有所不同,迄今尚无一致的确切意见。至于寒冷地区比较多发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缺乏病,如佝偻病、骨软化病、甲状腺肿、龋齿、缺铁性贫血、缺锌、发育不良等,主要应从食物来源和提高其生物利用率方面来解决,保证平衡膳食所必需的这些元素的正常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