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体格测量
1.体重 体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体格检查指标,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记录每个住院病人的体重。短期体重变化是反映体液平衡的最佳指标。较长期的体重改变能够反映总体营养状况改变,根据病前3~6个月的体重变化或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3个月内非自愿的体重减轻是评价机体营养状况的有用指标,体重减轻<5%为轻度,体重减轻>10%为重度。如果病人体重持续减轻,临床医师应该对此警惕并找出原因。在儿科病人中,联合应用体重和身高,可以转换成多种指标对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如身高别体重(W/H)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营养不良及其程度,年龄别身高(H/A)用来判断是否存在慢性营养不良及其程度。身高别体重比年龄别体重更能反映近期或进行性体重丢失,与预后相关,而年龄别体重(W/A)低下并不会导致患儿死亡率的明显升高。
体质指数(BMI)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另一项体重/身高关系指数,等于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多用于成人或肥胖儿童营养评价。亚洲人的BMI 18.5~24为正常,>24为超重,<18.5为营养不良,<14的危重病人存活的可能性很小。个体BMI不但要与以上标准进行比较,而且还要与本人近期的数值进行比较,这样意义会更大。Tienboon将BMI应用于身高<145 cm的儿童,BMI值在13.0~14.5代表轻度营养不良;11.5~12.9为中度营养不良;<11.5为重度营养不良。
2.皮褶厚度测量 可用来估计体脂含量,因为总体脂肪和某些特定部位的皮褶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选择测量上臂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其次是肩胛下角处。慢性营养不良的病人常见有皮褶厚度的减低。由于重症病人TSF受总体脂肪变化的影响,而且不同人群由于年龄、性别及疾病的不同,皮下脂肪与总体脂肪的比值可以在20%~70%之间变动,测量精确性差,往往高估消瘦病人的体脂含量,而低估肥胖者的体脂含量。不同部位皮褶厚度测量值之和可以更为准确反映病人体脂含量。
3.中臂围(MAC) 是用卷尺测量肩峰和尺骨鹰嘴中点的手臂围,这个指标易测量且误差也较小。中臂围与某些疾病的死亡率、发病率等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它主要是测量总的成分,包括肌肉、骨骼、体液和脂肪组织等,蛋白质及脂肪储备下降时迅速减少。根据TSF和MAC可以计算中臂肌围、臂脂肪面积、臂肌面积,用于反映脂肪和瘦体组织含量。
4.头围(HC) 3岁以内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大脑发育,婴儿期头围增长缓慢,将来出现发育问题的风险明显增高。中臂围与头围比值(MAC/HC)受体液变化的影响较小,是新生儿、婴儿营养评价及监测中筛选营养不良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