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能量

9.3.1 能量

人体在低温环境下出现寒战和其他不随意运动,是人体不自主地抵御寒冷的生理现象,从而自然也是低温下人体能量需要量增高的一个原因。低温刺激下体内甲状腺素分泌量增加,使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不能以ATP形式储存,而以热的形式向外散发,即发生氧化磷酸化解联现象。其结果表现为机体能量消耗量的增加。同时,体内三羧酸循环增强,涉及呼吸链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酶的活力都增高,由此也必然使机体产热能力增强。寒冷常使基础代谢率增高10%~15%,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此外,低温环境下,人们往往不得不穿着笨重的防寒服装,由此可使人体增加5~10 kg的额外负担,也使人体能量消耗增加。在我国还普遍存在低温环境的北方地区人体发育水平比南方地区高的现象,其明显标志是平均体重较重与身材较高,因而能量需要量也增多。

于守洋的研究认为,由于低温环境因素,中国北方(北纬45°)大学生能量需要量应比中部(北纬35°)和南方(北纬25°)大学生分别高约5%和7%~8%。

目前我国和国外修订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不再按环境温度修正能量摄入量,原因是由于人类居住条件与衣着的改善,环境低温与人体的实际感受并无确定关系。对于各种长时间露天作业人员(包括农民)还是应考虑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实际影响。在低温环境下,人群能量摄入量较常温下应增加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