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1

序一 1

原文

窃以穹仪方载之广,蕴识怀灵之异,《谈天》无以究其极2,《括地》讵足辩其原3?是知方志所未传、声教所不暨者,岂可胜道哉!

详夫天竺之为国也4,其来尚矣。圣贤以之叠轸5,仁义于焉成俗。然事绝于曩代,壤隔于中土,《山经》莫之纪6,《王会》所不书7。博望凿空,徒置怀于邛竹;昆明道闭,谬肆力于神池。8遂使瑞表恒星,郁玄妙于千载;梦彰佩日,秘神光于万里。9

译文

浅见以为宇宙广阔无际,人类智慧各不相同,《谈天》无法穷究它的极致,《括地》怎能尽辩它的渊源?由此可知地方志所未记载、声威教化所未到达的地方,哪里讲得完呢?

至于天竺这个国家的建立,它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了。圣贤之士不断涌现,仁义在那里蔚然成风。然而从前没有来往,疆土和中国不相接壤,《山海经》没有记载,《王会篇》没有书写。博望侯张骞开通西域,由邛山竹杖徒然产生经由西南入天竺的设想;昆明的道路被堵塞,使汉武帝只能枉费财力在神池演练水军。因此,虽然佛陀诞生时有种种瑞兆,玄妙的佛法却被封闭了千年时间;直到汉明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佛法的神光仍被阻隔在万里之外。

注释 1序一:宋、元、明各藏本无此序,此序为唐朝秘书著作佐郎敬播所撰。2《谈天》:战国时齐人驺衍所著之书。以书言天事,故曰《谈天》。3《括地》:相传夏禹所得地理之书《括地象图》的简称。4天竺:印度的古称。5叠轸:车马往来的盛况。叠,重复;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代指车辆。6《山经》:即《山海经》,为古代地理名著。《汉书·艺文志》列入《数术略·形法类》,十三篇,作者不详。7《王会》:《逸周书》中的一篇,记载成周之会,诸侯入朝的盛况。8“博望”二句:西汉武帝时,张骞以开通西域,封博望侯。凿,开也,空,通也,凿空即开通。邛竹,邛山(今四川荥经西南)所产竹杖。史载,张骞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转购自印度的邛竹,而知蜀中有道路通印度,因而建议武帝经营西南。“昆明”二句:汉武帝在长安上林苑挖掘昆明池,以操习水战,旨在征讨阻隔汉使通往印度的昆明国。9“遂使”二句:指释迦牟尼诞生时包括星辰在内的种种祥瑞。“梦彰”二句:史书所载汉明帝梦见神人之事。

暨于蔡愔访道,摩腾入洛1。经藏石室,未尽龙宫之奥2,像画凉台,宁极鹫峰之美3?自兹厥后,时政多虞。阉竖乘权,愦东京而鼎峙4;母后成衅,剪中朝而幅裂。宪章泯于函、雒,烽燧警于关塞,四郊因而多垒,况兹邦之绝远哉!5然而钓奇之客,希世间至。颇存记注,宁尽物土之宜?徒采《神经》6,未极真如之旨7

及至蔡愔西行访求佛道,摄摩腾才随他东来洛阳译经。经文藏于石室,不如天竺龙宫中的那样高深;佛像绘在凉台,又怎及鹫峰中的那样精美?从那时以后,政事多变故。宦官专权,祸害东京而造成三国鼎立;母后干政酿成灾患,使中原割据而分裂。朝章典制在函谷关、洛阳一带泯灭,烽火烟燧在边关要塞报警,京城四郊壁垒森严,哪里还顾得上同这遥远之地的交往呢?不过牟取大利的人,仍偶尔前往那里。虽然有过一些记述,哪能详尽了知那里的物产人情?徒然采摘一些经文,没有深入到佛法要旨。

注释 1“暨于”二句:据王琰《冥祥记》等书记载,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等人访求佛法,在天竺遇见摄摩腾,乃邀其入洛阳。2“经藏”二句:据释慧皎《高僧传》记载,摄摩腾所译《四十二章经》,收藏在兰台石室中。龙宫,佛教传说中龙王宫殿在大海底下,十分庄严。3“像画”二句:凉台,全称为清凉台,为汉明帝避暑读书之处。鹫峰,即灵鹫山,以山似鹫头而得名,见本书卷九“摩揭陁国”条。4东京:指东汉政权,因东汉建都洛阳,故有此称。5“宪章”四句:描写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不堪的局面。6《神经》:即《神异经》,旧题汉代东方朔所撰,内容为神奇怪异之事。7真如: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

有隋一统,实务恢疆,尚且眷西海而咨嗟1,望东离而杼轴2。扬旌玉门之表,信亦多人;利涉葱岭之源3,盖无足纪。曷能指雪山而长骛4,望龙池而一息者哉5!良由德不被物,威不及远。我大唐之有天下也,辟寰宇而创帝图,扫搀枪而清天步6,功侔造化,明等照临。人荷再生,肉骨豺狼之吻;家蒙锡寿,还魂鬼蜮之墟。总异类于藁街7,掩遐荒于舆地,苑十洲而池环海8,小五帝而鄙上皇9

隋朝统一了天下,致力于拓展疆土,但还只能对着西海而咨嗟叹息,望着东离之国而筹划谋议。在玉门关外飘扬战旗建功的,诚然也有很多人;而顺利翻越葱岭探索源头的,却没有记载过。哪能向着雪山而长驱,望着龙池行进而抵达憩息呢?这实在是由于隋朝德泽不能遍及万物,声威不能传布到异方殊域。我们大唐拥有天下后,开辟疆土而创造帝业,扫除叛逆而廓清政治,功业同于天地化育万物,光明等于日月照耀四海。人民获得新生,如从豺狼嘴角夺得性命;家庭蒙恩添寿,如从鬼蜮之墟还魂归来。各异族人物汇聚在藁街,远方绝远之地纳入中国版图,可谓是以十洲为苑囿、以四海为池沼,从而小视五帝而傲视上古先王。

注释 1眷西海而咨嗟:指东汉和帝时班超遣属下甘英出使大秦,临西海而还之事。西海,地域未详,当泛指西边的海洋。2东离:据《后汉书·西域传》,为天竺东南三千余里的大国。3葱岭:指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地区。4雪山:通常指今喜马拉雅山,书中也有述及他处者,具体方位见有关各条注释。5龙池:此处似指本书卷一“迦毕试国”中的大雪山龙池。书中记载的龙池还有数处。6搀枪:即彗星。天步:国家命运。7藁街:汉代长安街名,为周边民族与外国人聚居之地。8十洲:传说中大海之中有十洲,即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9五帝:传说中古代的五个帝王。《周易·系辞》中以为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世本》中以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帝王世纪》中以为是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上皇:上古帝王。

法师幼渐法门1,慨祇园之莫履2;长怀真迹,仰鹿野而翘心3。褰裳净境4,实惟素蓄。会淳风之西偃,属候律之东归5,以贞观三年,杖锡遵路。资皇灵而抵殊俗,冒重险其若夷;假冥助而践畏途,几必危而已济。暄寒骤徙,展转方达。言寻真相,见不见于空有之间6;博考精微,闻不闻于生灭之际7。廓群疑于性海8,启妙觉于迷津9。于是隐括众经,无片言而不尽;傍稽圣迹,无一物而不窥。周流多载,方始旋返。十九年正月,届于长安。所获经论六百五十七部,有诏译焉。

玄奘法师自幼深受佛法熏陶,感慨没有到过祇园精舍;成年后缅怀释迦真迹,为瞻仰鹿野圣地而衷心向往。束装迈向佛教发源的国度,是他早已蕴藏的愿望。正值敦厚古朴的风气向西传布、西方顺从时令节律东归的时候,法师在贞观三年,手持锡杖启程了。依仗皇帝的威灵而抵达风俗迥异之邦,经历重重险阻终于化险为夷;凭借神明的护佑而踏上可畏的路途,多少次在危难之处而死里逃生。酷热严寒骤然变化,历经曲折方才到达目的地。他请教探讨佛学真谛,理解了事物的虚幻与存在的关系;广泛考索精微的教义,觉悟了有为诸法的因缘和合与离散的关系。他廓清了众生对真如理性的诸多疑惑,使众生从迷茫之中获得绝妙无上的觉悟。在这时,他修正诸多佛经,没有只言片语不曲尽其意;到处礼拜释迦圣迹,没有一件遗物不曾见到。周游多年之后,他方才返回。十九年正月,到达长安。所获得的经论共六百五十七部,皇帝下诏让他翻译出来。

注释 1法师:这里指玄奘。法门:到真理之门,入佛法之门,这里泛指佛教教义。2祇园:即给孤独园,据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曾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3鹿野:即鹿野伽蓝,为释迦牟尼说四谛之法、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之处。4净境:即净土,是佛教徒对圣者所住国土的称呼。5候律:时令。古代历法一年分为七十二候,一候为五天,以鸟兽草木生长发展证验月令变化。6空有:佛教基本概念。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谓世间一切现象皆因缘所生,无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曰空。有与空相对而言,意为存在。7生灭:佛教用语。有为现起为生,依因待缘而得成就者为有为法。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法之无,称之为灭。8性海:本性之海。真理普遍广大,有如大海,故称性海。9妙觉:佛的不可思议的绝妙无上的觉悟。

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或事见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莫不餐和饮泽1,顿颡而知归;请吏革音,梯山而奉赆2。欢阙庭而相抃3,袭冠带而成群。尔其物产风土之差,习俗山川之异,远则稽之于国典,近则详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无劳握椠4,已详油素5,名为《大唐西域记》,一帙十二卷。窃惟书事记言,固已缉于微婉,琐词小道,冀有补于遗阙。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序之云尔6

他亲自到达的地方有一百一十个国家,听到传闻的有二十八个国家,有的国家见载于前朝典籍,有的国家名称当代才知道。它们莫不深受大唐的和德恩泽,顿首而求归附;请求派遣官吏革除旧音,翻山越岭而奉献方物。在朝廷欢聚而相互鼓掌,穿戴大唐服装而成群出行。至于这些国家物产风土的不同,习俗山川的差异,远的就稽考其国典籍,近的就详细询问耆旧故老。遥远的殊域他国,宛然如在眼前。不必再劳烦握板采访,已经详细记载在白绢上,这部书命名为《大唐西域记》,一函十二卷。浅见以为书中记事记言,的确已够精微婉曲了;而我的序文琐琐碎碎,属于小道,只是希望对前史的遗漏阙略有所补充。秘书省著作佐郎敬播谨序于此。

注释 1餐和饮泽:和为和德,意谓以德施人,使人感戴不已。2赆(jìn):赠别的财物,这里指域外诸国的朝贡之物。3抃(biàn):鼓掌。4椠(qiàn):记事用的木板。5油素:光滑的白绢,多用于书画。6敬播:唐代学者。蒲州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人,贞观初擢进士第。参纂隋史,迁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从太宗伐高丽,还迁太子司议郎。又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大抵凡例皆播所发。高宗永徽后,历谏议大夫、给事中。初与许敬宗撰《高祖实录》,尽贞观十四年。至是又撰《太宗实录》,讫二十三年。坐事出为越州长史,徙安州(今属朝鲜),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