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教育

九、教育

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1。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2:一曰声明3,释诂训字,诠目疏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 ,阴阳历数;三医方明4,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5,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6,究畅五乘因果妙理7

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先教授悉昙十二章。七岁以后,逐渐讲授五明大论:一是声明,解释字义,弄清文字源流;二是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熟悉天文历算;三是医方明,教授咒语防止邪恶,掌握医药针灸技术;四是因明,内容是考定正误,研究理论的真假;五是内明,研究五乘教法,明了因果的精微道理。

注释 1十二章:即悉昙章。悉昙是梵语字母的译音,义译是成就的意思。悉昙章讲述字母、拼法、连声等基础知识,是印度古代儿童初学课本。2五明大论:是佛教对僧徒进行教育的五种学科。3声明:研究文字、声韵、语法与修辞的学问。4医方明:研究医术的学问。印度古代医学是四种《副吠陀》之一,称为《寿命吠陀》。5因明:是研究推理证明的学问,包括形式逻辑与认识论两部分。6内明:是关于佛教哲学的学问。7五乘:佛教称使人达到其果地的五种教法。五乘的名号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以人乘(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者)、天乘(乘十善之行法而生于天上者)、声闻乘(乘四谛之行法而到达阿罗汉果者)、缘觉乘(乘十二因缘之行法而到达辟支佛果者)、菩萨乘(乘六度之行法而至于佛果者)为五乘。

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1:旧曰毗陀,讹也。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

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雕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絷反关2,业成后已。

年方三十,志立学成,既居禄位,先酬师德。其有博古好雅,肥遁居贞,沉浮物外,逍遥事表,宠辱不惊,声问以远,君王雅尚,莫能屈迹。然而国重聪睿,俗贵高明,褒赞既隆,礼命亦重。故能强志笃学,忘疲游艺,访道依仁,不远千里。家虽豪富,志均羁旅,口腹之资,巡丐以济,有贵知道,无耻匮财。娱游惰业、偷食靡衣,既无令德,又非时习,耻辱俱至,丑声载扬。

婆罗门要学习四《吠陀论》(旧称毗陀,是错误的。):一是寿,讲修身养性之道;二是祠,指的是祭祀祈祷;三是平,指的是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是术,指的是奇巧异能、驱邪念咒、医药处方等。

教师必须广泛地研究精微的义理,贯通玄妙的奥旨,对学生揭示要义,用微妙的言语引导他们,循循善诱,如同把朽木雕琢成器,把微薄的碎片磨成利刃。至于见识度量通达敏捷者,志在隐遁避世,就反锁自己于室中,直到学业有成而止。

学生年岁到了三十,志向已立学业已成,当官受禄后,先要报答教师的恩德。也有人崇尚古风,爱好清雅,隐遁之意坚贞,沉浮于俗务之外,逍遥于世事之表,受宠受辱皆不惊慌,声名远扬,君王十分欣赏他们,却不能使他们遵命而至。不过国家重视聪明饱学之人,世俗尊敬德行高洁之士,褒扬奖励很隆重,礼敬也很崇高。所以人们能志向坚定,刻苦求学,忘记了疲劳,访求有道之人,皈依仁爱之士,不以千里为遥远。家中虽然很富有,却志在远游,日常饮食,靠沿途乞讨而获取,他们是以明知事理为可贵,不以财产匮乏而觉耻辱。如果只好游乐,荒废学业,贪图美食佳衣,没有美好的德行,又无一技之长,就会招来各种耻辱,丑名远扬于外。

注释 1四《吠陀论》:是印度雅利安人最古老的文献,婆罗门教最根本的圣典。其一为《梨俱吠陀》,集上古颂诗,共十卷,1028首。其二为《耶柔吠陀》,集四时祭祀仪式及咒语等。其三为《娑摩吠陀》,集赞歌而配音乐者,有1549首,供祭祀时歌咏之用。其四为《阿闼婆吠陀》,集禳灾禁咒、日常祈祷修法的祭歌,成书晚于前三书,内容较庞杂。2拘絷(zhí)反关:把人反关在屋中,这里指反闭其门,沉潜于学业中。絷,拴、捆、拘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