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泥僧伽蓝

一、赤泥僧伽蓝

大城侧有络多末知僧伽蓝,唐言赤泥。庭宇显敞,台阁崇峻。国中高才达学、聪明有闻者,咸集其中,警诫相成,琢磨道德。

初,此国未信佛法时,南印度有一外道,腹锢铜,首戴明炬,杖策高步,来入此城,振击论鼓,求欲论议。或人问曰:“首腹何异?”曰:“吾学艺多能,恐腹拆裂。悲诸愚暗,所以持照。”时经旬日,人无问者,询访髦彦,莫有其人。王曰:“合境之内,岂无明哲?客难不酬,为国深耻。宜更营求,访诸幽隐。”或曰:“大林中有异人,其自称曰沙门,强学是务,今屏居幽寂,久矣于兹。非夫体法合德,何能若此者乎?”王闻之,躬往请焉。沙门对曰:“我南印度人也,客游止此,学业肤浅,恐黜所闻。敢承来旨,不复固辞,论议无负,请建伽蓝,招集僧徒,光赞佛法。”王曰:“敬闻,不敢忘德。”沙门受请,往赴论场。外道于是诵其宗致,三万余言,其义远,其文约,苞含名相1,网罗视听。沙门一闻究览,辞义无谬,以数百言辩而释之,因问宗致。外道辞穷理屈,杜口不酬。既折其名,负耻而退。王深敬德,建此伽蓝,自时厥后,方弘法教。

都城旁边有一所络多末知寺院,(唐朝语言称作赤泥。)庭院明亮宽敞,亭台楼阁高大挺拔。国内才华卓越、学问通达、聪颖明慧、名声远布的人,都集中在这里,互相督促告诫,探讨佛学真谛。

当初,这个国家不相信佛法的时候,南印度有一名外道信徒,用铜带捆住肚腹,头上顶着火炬,拄着手杖,高视阔步,进入这座城,敲击论鼓,要找人辩论。有人问他:“你的头和肚子为什么与众不同?”他说:“我学习技艺而多能,担心肚子会挤破。可怜人们愚昧,所以头上顶着火炬。”时间过了十来天,没有人对他提问题,寻访杰出人士,也没有这样的人。国王说:“整个国家之内,难道没有高明的人?外来学者挑战而不能应答,是国家的大耻辱。应该再寻访那些幽隐之士。”有人说:“大森林中有位奇异的人,他自称为沙门,只知道勤奋学习,现在避世隐居,已经很久了。假如不是践行正法合于道德,怎么能够如此呢?”国王听说后,亲自前去邀请。沙门回答说:“我是南印度人,游学到这里定居,学业肤浅,恐怕不是传闻的那样优异。承蒙您的旨意,不再推辞,如果辩论不输,请求建造寺院,招集僧徒,光大佛法。”国王说:“敬闻一切,不敢忘记大德。”沙门接受邀请,赶赴辩论场所。外道信徒于是背诵他所信仰的宗旨,共三万多字,含义深远,文辞简约,包含了佛教概念,网罗了所见所闻。沙门一听便了解了他的意思,文辞义理无误,用几百字加以辩论解说,随之诘问他的宗旨。外道信徒理屈词穷,闭口不答。他在名声挫败后,忍受耻辱而返回。国王深深地尊敬沙门的恩德,便建立了这所寺院。从这时之后,才开始弘扬佛教。

伽蓝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也,在昔如来于此七日说法开导。其侧精舍,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有数窣堵波,并是如来说经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

从此西南行七百余里,至乌荼国。东印度境。

寺院旁边不远有座佛塔,是无忧王所建造的,从前如来曾在这里说法七天,开导众生。塔旁的精舍,有过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遗迹的场所。还有几座佛塔,都是如来说法的地方,是无忧王所建造的。

从这里往西南行走七百多里,到达乌荼国。(在东印度境内。)

注释 1名相:一般来说是指佛教的概念。有时也可作术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