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罗睹逻邑及波你尼仙1
乌铎迦汉荼城西北行二十余里,至娑罗睹逻邑,是制《声明论》波你尼仙本生处也2。遂古之初,文字繁广,时经劫坏,世界空虚,长寿诸天3,降灵导俗,由是之故,文籍生焉。自时厥后,其源泛滥。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人相祖述,竞习所传,学者虚功,难用详究。人寿百岁之时,有波你尼仙,生知博物,愍时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猥,游方问道,遇自在天,遂申述作之志。自在天曰:“盛矣哉!吾当祐汝。”仙人受教而退,于是研精覃思,捃摭群言,作为字书,备有千颂4,颂三十二言矣。究极今古,总括文言,封以进上。王甚珍异,下令国中,普使传习,有诵通利,赏千斤钱。所以师资传授,盛行当世。故此邑中诸婆罗门硕学高才,博物强识。
从乌铎迦汉荼城向西北行走二十多里,到达娑罗睹逻邑,这是写作《声明论》的波你尼仙的诞生地。远古之初,文字繁多复杂,经过漫长岁月,世界空旷荒芜,长寿的众天神,降临人间教导凡俗,由于这个缘故,文字典籍产生了。从这时以后,源流如洪水泛滥。梵王、天帝顺应时机,制定规则,异道仙人,各自创造文字。人们竞相效仿,努力学习所传承之文,学者白花工夫,难以详细探究。人寿一百岁之时,有波你尼仙,他生而知之,博通万物,哀怜世风浇薄,想要削除浮浅虚伪,删掉繁杂琐碎,云游四方,访求有道之士,遇到了大自在天,就申述自己述作的志向。大自在天说:“了不起啊!我将佑助你。”仙人接受教导而返回,于是仔细研究,深入思考,搜罗各种词语,写作语法专著,共有一千颂,每颂三十二字。他探讨古今,总括文字语言,封缄后呈上朝廷。国王十分珍视,下令国中,普遍传授学习,有能流利背诵者,赏一千斤钱。因此老师大力传授,盛行于世。因此之故,这个城市中的婆罗门都极有学问才智,博通万物,识见高明。
注释 1娑罗睹逻邑:城名。在今巴基斯坦俄欣特附近。2“是制”句:《声明论》,是一部研究语言学的专著。波你尼仙,古印度最为杰出的梵文文法学家,约公元前四世纪末人。《声明论》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上最古的一部完整的文法书。3长寿诸天:天神之长寿者。据说色界天中最长寿者为五百大劫,三界中最长寿者为八万劫。4颂:古代印度一种诗律的名称。通常一颂分两行,每行两句,每句八个音节,每个音节的长短都有规定。
娑罗睹逻邑中有窣堵波,罗汉化波你尼仙后进之处。如来去世,垂五百年,有大阿罗汉自迦湿弥罗国游化至此,乃见梵志捶训稚童。时阿罗汉谓梵志曰:“何苦此儿?”梵志曰:“令学《声明论》,业不时进。”阿罗汉逌尔而笑1,老梵者曰:“夫沙门者,慈悲为情,愍物伤类。仁今所笑,愿闻其说。”阿罗汉曰:“谈不容易,恐致深疑。汝颇尝闻波你尼仙制《声明论》,垂训于世乎?”婆罗门曰:“此邑之子,后进仰德,像设犹存。”阿罗汉曰:“今汝此子,即是彼仙。犹以强识,玩习世典,唯谈异论,不究真理,神智唐捐,流转未息,尚乘余善,为汝爱子。然则世典文辞,彼疲功绩,岂若如来圣教,福智冥滋?曩者南海之滨有一枯树,五百蝙蝠于中穴居。有诸商侣止此树下,时属风寒,人皆饥冻,聚积樵苏,蕴火其下,烟焰渐炽,枯树遂燃。时商侣中有一贾客,夜分已后,诵《阿毗达磨藏》2。彼诸蝙蝠虽为火困,爱好法音,忍而不去,于此命终。随业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学,乘闻法声,聪明利智,并证圣果,为世福田。近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沙论》,斯并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3余虽不肖,是其一数。斯则优劣良异,飞伏悬殊。仁今爱子,可许出家。出家功德,言不能述。”时阿罗汉说此语已,示神通事,因忽不现。婆罗门深生敬异,叹善久之,具告邻里,遂放其子出家修学。因即回信,崇重三宝,乡人从化,于今弥笃。
娑罗睹逻邑中有座佛塔,是罗汉教化波你尼仙后身的地方。如来佛去世后,将近五百年时,有一个大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游方到这里,看到一个婆罗门在捶打幼童。这时,阿罗汉问婆罗门说:“为什么折磨孩子?”婆罗门说:“让他学习《声明论》,学业没有随时进步。”阿罗汉笑了起来,老婆罗门说:“出家之人,以慈悲为怀,怜悯万物。你现在发笑,愿意听听是何缘故。”阿罗汉说:“说起来不容易,恐怕你会深深地怀疑。你曾经听说过波你尼仙写作《声明论》,教育后世人的事情吗?”婆罗门说:“他是本城的人,后人景仰他的德行,设像纪念,至今犹在。”阿罗汉说:“现在你这个孩子,就是那个仙人。他因记忆力强,学习世俗典籍,只谈论异说,不探究真理,神智白白荒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停。现还剩一点功德,成为你的爱子。然而世俗典籍文辞,只会浪费他的功力,哪里比得上如来圣教,暗暗地培植福乐智慧呢?从前南海之滨有一棵枯树,五百只蝙蝠住在树洞里。一群商人在树下歇息,遇上风大天寒,人们又饥又饿,聚集柴草,在树下点燃火堆。火焰逐渐旺盛,枯树就燃起来。当时商人中有一个人,在午夜后诵读《阿毗达磨藏》,那些蝙蝠虽为火所困,因爱好诵经之声,强忍着不离开,在那里被烧死了。后随功德而转生,都成为了人,出家修行,由于前世曾闻诵经之声,聪明睿智,都证得圣果,成为世间福田。近来迦腻色迦王和胁尊者招集五百圣贤之士,在迦湿弥罗国撰作《毗婆沙论》,就都是枯树中的五百只蝙蝠。我虽然不贤明,也是其中一员。这便说明优劣差别甚大,高下实为悬殊。现在你这个孩子,可让他出家。出家的功德,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当时阿罗汉说完这些话,显示了神通,忽然不见了。婆罗门深感敬异。在惊叹羡慕之后,遍告邻里,允许儿子出家修习佛学。并改变信仰,尊崇三宝,乡里之人受其感化,至今更加虔诚。
从乌铎迦汉荼城北逾山涉川,行六百余里,至乌仗那国。唐言苑,昔轮王之苑囿也。旧曰乌场,或曰乌荼,皆讹。北印度境。
从乌铎迦汉荼城向北跋山涉水,行走六百多里,就进入到乌仗那国。(唐朝语言称为苑,是从前轮王的苑囿。旧称乌场,或者称乌荼,都是错误的。在北印度境内。)
注释 1逌(yóu)尔:笑的样子。2《阿毗达磨藏》:今称《论藏》,是解释经义的论著总集。3“近迦腻”三句:迦腻色迦王召集圣贤作论之事,详见本书卷三“迦湿弥罗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