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那与《因明论》1

二、陈那与《因明论》 1

所行罗汉伽蓝西南行二十余里,至孤山。山岭有石窣堵波,陈那唐言童授。菩萨于此作《因明论》。陈那菩萨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愍世无依,思弘圣教。以为因明之论,言深理广,学者虚功,难以成业,乃匿迹幽岩,栖神寂定,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是时岩谷震响,烟云变采,山神捧菩萨高数百尺,唱如是言:“昔佛世尊善权导物,以慈悲心,说《因明论》,综括妙理,深究微言。如来寂灭,大义泯绝。今者,陈那菩萨福智悠远,深达圣旨,因明之论,重弘兹日。”菩萨乃放大光明,照烛幽昧。时此国王深生尊敬,见此光明相,疑入金刚定,因请菩萨证无生果2。陈那曰:“吾入定观察,欲释深经,心期正觉,非愿无生果也。”王曰:“无生之果,众圣欣仰,断三界欲,洞三明智,斯盛事也,愿疾证之。”陈那是时心悦王请,方欲证受无学圣果。时妙吉祥菩萨知而惜焉3,欲相警诫,乃弹指悟之,而告曰:“惜哉!如何舍广大心,为狭劣志,从独善之怀,弃兼济之愿?欲为善利,当广传说慈氏菩萨所制《瑜伽师地论》,导诱后学,为利甚大。”陈那菩萨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沉研,广因明论。犹恐学者惧其文微辞约也,乃举其大义,综其微言,作《因明论》,以导后进。自兹已后,宣畅《瑜伽》盛业,门人有知当世。

从所行罗汉寺院向西南行走二十多里,到一座孤山。山岭上有座石塔,陈那(唐朝语言称童授。)菩萨曾在这里创作《因明论》。陈那菩萨在佛去世后,继承佛的教化,出家为僧,志愿广大,慧力坚固深厚,悲愍世人无所皈依,想要弘扬佛法。他认为因明理论言辞深奥,道理远大,学者不花费功夫,难以完成学业,于是匿迹于山谷,凝神入定,观察以往述作的得失利弊,审视文义的繁简广约。这时山谷中发出巨响,云彩变化,山神将菩萨托起,高几百尺,高声地说:“从前佛陀善于权变,引导世人,以其慈悲心,讲说《因明论》,综括玄妙的理论,深究精微的言辞。如来寂灭后,大义灭绝。现在陈那菩萨福德智慧悠远,深达圣人旨意,因明之论,将要重新光大。”菩萨于是放射出大光芒,照耀昏暗的地方。当时这个国家的君王产生出深深的敬意,见到这个光明景象,怀疑菩萨已入金刚定,于是请菩萨证成无生果。陈那说:“我入禅定观察,是想解释深奥的经典,心中期望成等正觉,不愿成无生果。”国王说:“无生之果,是众多圣贤所欣幸仰慕的。断绝三界欲望,洞察三明智慧,这是大好事,希望马上证成!”陈那这时心中喜爱国王的请求,就要证得无学圣果。其时妙吉祥菩萨得知而惋惜,就要加以警诫,便弹指提醒,对他说:“可惜啊!为什么要放弃弘大心愿,追求狭小志向,实现独善己身的志向,而放弃兼济天下的愿望?要做善事,应推广传扬慈氏菩萨所作的《瑜伽师地论》,引导后学,这样利益才十分广大。”陈那菩萨恭敬地接受教诲,照着去做。于是深入思考,潜心研究,推广因明理论。还担心学者畏惧文辞精微简约,便撮举大旨,综括精微的言语,写出《因明论》,来引导后辈学人。从此以后,宣讲《瑜伽师地论》成为盛举,他的门人著称于世。

从此林野中南行千余里,至驮那羯磔迦国。亦谓大安达逻国,南印度境。

从这里的山林野地向南行走一千多里,到达驮那羯磔迦国。(亦称大安达逻国,在南印度境内。)

注释 1陈那:约公元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佛学兼因明学大师。出身于南印度香至国,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先习小乘,后改学大乘佛教,是世亲的弟子。在原因明学五支作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为三支作法。《因明论》:全称《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是陈那为改革《古因明论》而作。《古因明论》倾向于归纳论式,此书则归纳与演绎兼用,在因明学理论上有重大贡献。有玄奘与义净两种译本。2无生果:指觉悟到因缘生法的无生无灭的本性的智慧。这是阿罗汉果的最高智,也是声闻界十智中的第一智。3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