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王舍城

二十六、王舍城

石柱东北不远,至曷罗阇姞利呬城1。唐言王舍。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

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茆宫城也2,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邻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福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兹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后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人绝游往之迹。令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自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官属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筑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逮无忧王迁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故今城中无复凡民,惟婆罗门减千家耳。

从石柱向东北行走不远,到达曷罗阇姞利呬城。(唐朝语言称王舍。)外郭已经毁坏,没有残余的墙垣。内城虽然毁坏,基址还很高,方圆二十多里,四面各有一门。

当初,频毗娑罗王在上茆宫城建都,编户频繁地遭受火灾。一家不慎,四邻遭殃,防火都来不及,正常生产耽误了,民众嗟叹不满,不安心居住。国王说:“我因不仁德,下民遭受祸患,将修什么福德来禳除灾祸呢?”大臣们说:“大王施行德治,政教清明,现在因下民不小心,导致这些火灾。应制定严厉的法规,来处分今后的违犯者,如有火灾发生,极力追究先发生者,惩治首恶分子,把他迁到寒林。所谓寒林,是抛弃尸体的地方,世俗认为是不吉祥的地方,没有人会到那里去。被命令迁到那里的人,如同抛弃的尸体,他们既然耻于居处粗陋,应当会谨慎小心。”国王说:“好,应该遍告所有居民。”不久,王宫当中自己先发生了火灾,国王对臣属说:“我就要迁徙了。”于是命令太子代管留守事务,为维护法令,所以迁至寒林居住。这时吠舍厘王听说频毗娑罗王住在郊外寒林,调集军队,想乘其不备加以袭击。边境守护人员报告了这件事,于是就筑起城邑。由于国王最先住在这里,所以称为王舍城。随后官属和民众,都迁到这里居住。有人说到未生怨王时才建筑这座城,未生怨太子继位后,才在这里建都。等到无忧王迁都于波吒厘城,把王舍城施舍给了婆罗门,所以现在城中不再有普通民众,只有婆罗门将近一千家而已。

宫城西南隅有二小伽蓝,诸国客僧往来此止,是佛昔日说法之所。次此西北有窣堵波,殊底色迦唐言星历。旧曰树提伽,讹也。长者本生故里。

城南门外,道左有窣堵波,如来于此说法及度罗怙罗。

宫城西南角有两所小寺院,各国僧人往来时住在这里,是从前佛陀说法的地方。由此往西北,有一座佛塔,是殊底色迦(唐朝语言称星历,旧称树提伽,是错误的。)长者的出生地。

宫城南门外,道路的左边有一座佛塔,如来曾在这里说法,并且度化罗怙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