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穿耳伽蓝
大城东行二百余里,至阿避陁羯剌拿僧伽蓝1。唐言不穿耳。周垣不广,雕饰甚工,花池交影,台阁连甍,僧徒肃穆,众仪庠序。闻诸先志曰:昔大雪山北睹货逻国有乐学沙门,二三同志礼诵余闲,每相谓曰:“妙理幽玄,非言谈所究。圣迹昭著,可足趾所寻。宜询莫逆,亲观圣迹。”于是二三交友杖锡同游。既至印度,寓诸伽蓝,轻其边鄙,莫之见舍。外迫风露,内累口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时此国王出游近郊,见诸客僧,怪而问曰:“何方乞士?何所因来?耳既不穿,衣又垢弊。”沙门对曰:“我,睹货逻国人也。恭承遗教,高蹈俗尘,率其同好,观礼圣迹。慨以薄福,众所同弃,印度沙门,莫顾羁旅。欲还本土,巡礼未周,虽迫勤苦,心遂后已。”王闻其说,用增悲感,即斯胜地,建立伽蓝,白
题书,为之制曰“:我惟尊居世上,贵极人中,斯皆三宝之灵祐也。既为人王,受佛付嘱,凡厥染衣,吾当惠济。建此伽蓝,式招羁旅。自今已来,诸穿耳僧,我此伽蓝不得止舍。”因其事迹,故以名焉。
从都城向东行走两百多里,到达阿避陁羯剌拿寺院。(唐朝语言称不穿耳。)四周墙垣不宽广,雕饰得十分精巧,花卉与水池交相映照,亭台楼阁连成一片,僧徒安详肃穆,各种礼仪堪称楷模。听老年人讲:从前大雪山以北睹货逻国有乐于研习佛学的沙门,几个志同道合者在诵经余暇之时,常互相说:“佛法真理幽深玄妙,不是言谈所能深究的。圣迹存留得清清楚楚,可以实地去寻访。我们应邀约知心者,亲自去瞻仰圣迹。”于是两三个至交手执锡杖一同出游。到了印度后,到寺院中借宿,别人轻视他们来自边地,不肯让他们留宿。他们外迫于风霜雨露,内为饥饿所逼,脸色憔悴,容貌枯槁。当时这个国家的君王到近郊游玩,见到这些外来僧人,奇怪地问道:“你们是哪里的乞丐?因何事而来?耳朵没有穿刺戴环,衣服又脏又破。”沙门回答说:“我们是睹货逻国人。恭敬地继承如来的佛法,远离尘俗,邀约志同道合者,前来瞻仰圣迹。可叹我们福分薄,为众人所抛弃,印度的沙门,不肯关照外来之人。我们想回本国,而尚未遍观佛迹,虽然为困苦逼迫,也要实现心愿后才罢休。”国王听了他们的话,激起了悲伤的感觉,当即在这片胜地建立寺院,用白细棉布题写命令:“我尊居于世间,在人群中贵重至极,这都是佛法的佑助。我既为国王,受到佛的嘱咐,凡是僧侣,我均当惠施接济。建立这些寺院,用以招待外来僧侣。从今以后,所有穿耳僧人,我这座寺院不再留宿。”由于这一段事迹,所以该寺院名为不穿耳寺院。
注释 1阿避陁羯剌拿僧伽蓝:寺院名。其地址可能在今印度迦济普尔以东的巴利亚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