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窣堵波及拘浪拿太子故事

五、南山窣堵波及拘浪拿太子故事

城外东南,南山之阴有窣堵波,高百余尺,是无忧王太子拘浪拿为继母所诬抉目之处,无忧王所建也。盲人祈请,多有复明。

此太子正后生也,仪貌妍雅,慈仁夙著。正后终没,继室憍淫,纵其惛愚,私逼太子,太子沥泣引责,退身谢罪。继母见违,弥增忿怒,候王闲隙,从容言曰:“夫呾叉始罗,国之要领,非亲弟子,其可寄乎?今者,太子仁孝著闻,亲贤之故,物议斯在。”王惑闻说,雅悦奸谋,即命太子,而诫之曰:“吾承余绪,垂统继业,唯恐失坠,忝负先王。呾叉始罗国之襟带,吾今命尔作镇彼国。国事殷重,人情诡杂,无妄去就,有亏基绪。凡有召命,验吾齿印。印在吾口,其有谬乎?”于是太子衔命来镇。岁月虽淹,继室弥怒,诈发制书,紫泥封记,候王眠睡,窃齿为印,驰使而往,赐以责书。辅臣跪读,相顾失图。太子问曰:“何所悲乎?”曰:“大王有命,书责太子,抉去两目,逐弃山谷,任其夫妻,随时生死。虽有此命,尚未可依。今宜重请,面缚待罪。”1太子曰:“父而赐死,其敢辞乎?齿印为封,诚无谬矣。”命旃荼罗抉去其眼2。眼既失明,乞贷自济,流离展转,至父都城。其妻告曰:“此是王城。嗟乎,饥寒良苦!昔为王子,今作乞人!愿得闻知,重申先责。”于是谋计,入王内厩,于夜后分,泣对清风,长啸悲吟,箜篌鼓和3。王在高楼,闻其雅唱,辞甚怨悲,怪而问曰:“箜篌歌声,似是吾子,今以何故而来此乎?”即问内厩:“谁为歌啸?”遂将盲人而来对旨。王见太子,衔悲问曰:“谁害汝身,遭此祸舋?爱子丧明,犹自不觉,凡百黎元,如何究察?天乎,天乎,何德之衰!”太子悲泣,谢而对曰:“诚以不孝,负责于天,某年月日,忽奉慈旨,无由致辞,不敢逃责。”其王心知继室为不轨也,无所究察,便加刑辟。

在都城东南,南山的背阴处有一座佛塔,高一百多尺,是无忧王的太子拘浪拿遭继母诬陷而被挖去双眼的地方,塔是无忧王所建造的。盲人来此祈求,多有重见光明的。

这位太子是正宫王后所生,仪貌端庄雅致,以慈悲仁爱著名。正宫王后去世后,继室骄奢淫逸,放纵昏愚之心,逼太子和她私通,太子涕泣自责,退身请求原谅。继母见他违背己意,更增怨恨之心,趁无忧王闲暇时,坦然地对他说:“呾叉始罗,是国家的关键地区,不是亲属子弟,怎能委以这一重任?现在太子以仁孝著名,既亲且贤,是人们都认为合适的人。”无忧王为她的言论所迷惑,很喜欢她的奸谋,就召来太子告诫他说:“我继承祖先基业,要把它留传后世,唯恐失去,辜负了先代君王。呾叉始罗是国家的重要地带,我现在命令你镇守该地。国家大事十分繁重,而人心诡谲复杂,不能随意进退,而有亏国家根本。凡是有召唤命令,可验证我的齿印。印信在我口中,还会有错吗?”于是太子奉命外出镇守。虽然岁月流逝,但继室更为愤怒,行诈发出诏书,用紫色印泥封缄,又趁无忧王睡着,偷用其齿留下印痕,派人快马赶到呾叉始罗,赐给太子以谴责的诏书。辅佐的臣属跪下宣读,相顾失色,不知所措。太子问他们说:“为何如此悲痛?”臣属答道:“大王有诏书,谴责太子,命挖去双眼,赶入山谷,听凭太子夫妻自生自灭。虽然有这个命令,还不敢马上执行。现在请太子再加申诉,反绑自己等待处分。”太子说:“父亲赐死,怎可躲避呢?有他的齿印为封记,肯定是不会有错的。”就命令旃荼罗挖去自己的双眼。眼睛失明后,太子以乞讨度日,流离失所,到了父亲的都城。他的妻子告诉他说:“这是大王的都城。唉,实在是饥寒交迫啊!从前是王子,今日作乞丐!希望能让大王知道你的现状,重新申述当初的责罚。”于是商议计策,进入国王内厩,在深更半夜,对着清风哭泣,长声吁叹,悲哀吟咏,用箜篌伴奏。无忧王在高楼上,听到太子的歌声,歌辞充满怨恨悲伤,就奇怪地询问说:“箜篌伴奏着歌唱,声音好像是我的儿子。现在因什么缘故来到了这里呢?”当即查问掌管内厩的人:“是谁在歌唱?”臣属于是带着盲人来复命。无忧王见到太子,满含悲痛地问他说:“是谁谋害你,使你遭受这个祸殃?心爱的儿子失明,我尚且不知道,众多的黎民百姓,我怎能体察呢?天哪,天哪!我的德行衰落到何等地步!”太子悲伤地哭泣,谢罪后回答说:“实在是因为不孝顺,得罪了上天,某年某月某日,忽然接到圣旨,无法向您申述,不敢逃避罪责。”无忧王心中知道是继室捣鬼,不再加以查究,就对她处以极刑。

注释 1面缚:双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2旃荼罗:又作旃陀罗,意为屠者,是印度四大种姓等级以外的低贱者。3箜篌(kōnghóu):古代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少者五根弦,多者二十五根弦。

时菩提树伽蓝有瞿沙唐言妙音。大阿罗汉者,四辩无碍1,三明具足。王将盲子,陈告其事,惟愿慈悲,令得复明。时彼罗汉受王请已,即于是日宣令国人:“吾于后日,欲说妙理,人持一器,来此听法,以盛泣泪也。”于是远近相趋,士女云集。是时阿罗汉说十二因缘2,凡厥闻法,莫不悲耿,以所持器盛其沥泣。说法既已,总收众泪,置之金盘,而自誓曰:“凡吾所说,诸佛至理。理若不真,说有纰缪,斯则已矣;如其不尔,愿以众泪,洗彼盲眼,眼得复明,明视如昔。”发是语讫,持泪洗眼,眼遂复明。王乃责彼辅臣,诘诸僚佐,或黜或放,或迁或死,诸豪世禄移居雪山东北沙碛之中。

当时菩提树寺院中有位瞿沙(唐朝语言称妙音。)大阿罗汉,四辩皆无滞碍,又具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无忧王带着眼盲的太子向他陈述上述事实,请他大发慈悲,使太子眼睛得以复明。这时那位罗汉接受了国王请求,就在当天宣告国人:“我在后天要开讲佛理,每人可持一个器皿,到这里来听讲,用器皿承接泪水。”于是远近的人赶到寺院,士女如彩云般地聚集。阿罗汉讲说十二因缘,凡是听讲的人,无不悲伤哭泣,用所带的器皿装下眼泪。说法结束后,收集起众人眼泪,放到金盘内,然后自己发誓说:“凡是我所讲说的,都是佛法至理。如果道理不真实,讲说有错误,这就算了;如果不是这样,希望能用众人的眼泪来洗太子瞎了的眼睛,使他眼睛复明,视力如前!”罗汉说完这段话后,拿着众人的泪水让太子洗眼睛,眼睛就重见光明了。无忧王于是责备那些辅臣,诘问众多的官员僚属,有的罢免,有的放逐,有的降职,有的处死,还有一些豪门大族被迁移到雪山东北的戈壁之中。

从此东南越诸山谷,行七百余里,至僧诃补罗国。北印度境。

从呾叉始罗国向东南翻山越岭,行走七百多里,到达僧诃补罗国。(在北印度境内。)

注释 1四辩无碍:又作四无碍辩、四无碍智、四无碍解,简称四辩。这是佛、菩萨的四种自在无碍的表现理解的能力。一是法无碍,即于教法无滞碍;二是义无碍,即教法所表示的意义内容而无滞碍;三是辞无碍,即通达诸方的言语而无碍;四是乐说无碍,即以前三种无碍对众生说教,顺应辩说,使之信解无碍。2十二因缘:又作十二支、十二因生,是原始佛教极其重要的观念,以十二个因果的条件而成一系列,解释人生的种种苦痛与烦恼的起源。这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