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陁僧伽蓝1

二十七、那烂陁僧伽蓝 1

从此北行三十余里,至那烂陁唐言施无厌。僧伽蓝。闻之耆旧曰:此伽蓝南庵没罗林中有池,其龙名那烂陁,傍建伽蓝,因取为称。从其实议,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悲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因以为称。其地本庵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迭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2,遵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伤龙身,时有善占尼乾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建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之轨则,逾千载而弥隆。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故也。”其子佛陀毱多王唐言觉护。继体承统,聿遵胜业,次此之南又建伽蓝。呾他揭多毱多王唐言如来。笃修前绪,次此之东又建伽蓝。婆罗阿迭多唐言幼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功成事毕,福会称庆,输诚幽显,延请凡圣。其会也,五印度僧万里云集,众坐已定,二僧后至,引上第三重阁。或有问曰:“王将设会,先请凡圣,大德何方,最后而至?”曰:“我至那国也,和上婴疹,饭已方行,受王远请,故来赴会。”闻者惊骇,遽以白王。王心知圣也,躬往问焉。迟上重阁,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国出家。出家既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怀不自安:“我昔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众末。”寻往白僧,自述情事。于是众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齿为次,故此伽蓝独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阇罗唐言金刚。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复于此西建立伽蓝。其后中印度王于此北复建大伽蓝。于是周垣峻峙,同为一门。既历代君王继世兴建,穷诸剞劂,诚壮观也。帝日王大伽蓝者,今置佛像,众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报施主之恩。

从这里向北行走三十多里,到达那烂陁(唐朝语言称施无厌。)寺院。听老年人讲:这所寺院南面的庵没罗林中有个水池,龙的名字叫那烂陀,由于在池旁建寺院,就以那烂陀为寺院名称。而实际的意义,是从前如来修菩萨行,做大国王,在这个地方建都,悲悯众生,乐善好施,当时人赞美他的德行,称之为施无厌,由此寺院以之为名称。这块地方本来是庵没罗林,五百个商人用十亿金钱买下后施舍给佛陀,佛陀在这里说法三月,各位商人也证得了圣果。在佛陀涅槃之后不久,这个国家的先代君王铄迦罗阿迭多(唐朝语言称帝日。)敬重佛教,尊奉三宝,占卜福地,建造这座寺院。刚动工时,挖伤了龙身,这时有位善于占卜的尼乾外道,看见后预言说:“这是一片胜地,建立寺院,必然会兴盛,成为五印度的楷模,一千年后会更兴旺。后来的学者,易于完成学业,然而多会吐血,是伤了龙身的缘故。”铄迦罗阿迭多的儿子佛陀毱多王(唐朝语言称觉护。)继承王位,继续美好的事业,在这以南又建造寺院。呾他揭多毱多王(唐朝语言称如来。)遵循前代轨则,在其东面又建造寺院。婆罗阿迭多(唐朝语言称幼日。)王继位后,在这东北又建造寺院。大功告成后,举行福会庆贺,对知名与不知名的人士都表示了诚意,延请一般僧人和得道高僧。集会时,五印度僧人从万里外云集到这里,众人落座之后,两位僧人后到,被领上第三层楼阁。有人问道:“国王将举办法会时,先延请凡僧圣僧,二位高僧来自何方,要最后赶到?”二人回答:“我们来自至那国。大和尚患病,我们侍候饭食后才出发,接受国王的邀请,所以前来赴会。”询问者惊讶害怕,赶紧禀报国王。国王心中知道二人是圣人,亲自前往慰问。等到上了楼,二人已不知去了何处。国王更加信仰佛教,舍弃王位而出家。出家后,位居于僧人的末位,心中常常怏怏不乐,安不下心来:“我从前做国王,尊居于最高之位;现在出家,却卑贱得处于最末。”便去告诉僧人们,自述心情。于是僧人们商议,让没受戒的人以年龄排列次序,所以这所寺院独有这项制度。这位国王的儿子伐阇罗(唐朝语言称金刚。)继位后,信仰坚定,又在这西面建造寺院。其后中印度王又在这北面建立大寺院。于是四周墙垣高筑,同用一个大门。经过历代君王的相继兴修,极尽精雕细刻之能事,实在是壮观。在帝日王大寺院中,如今置了佛像,每日在僧众中派遣四十人到这里就食,以报答施主的恩情。

注释 1那烂陁僧伽蓝:印度六至九世纪最著名的佛教寺院。其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境内的巴罗贡村。2一乘:又称一佛乘。一是独一无二,乘是乘载之物,使人由此移至彼之车乘。一乘喻其教说能导众生臻于绝对觉悟的境地。

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矣。戒行清白,律仪淳粹,僧有严制,众咸贞素,印度诸国皆仰则焉。请益谈玄,渴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得礼重。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飞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强识多能,明德哲人,联晖继轨。至如护法、护月,振芳尘于遗教;德慧、坚慧,流雅誉于当时。光友之清论,胜友之高谈,智月则风鉴明敏,戒贤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众所知识,德隆先达,学贯旧章,述作论释各十数部,并盛流通,见珍当时。

僧徒几千人,都是才能出众、学问渊博的人,德行为当时人推重,名传外国者,共有几百人。寺院内戒行清白,教规纯粹,僧人有严格的制度,人人严格遵循,印度各国都仰慕而视为楷模。他们互相请教,谈论玄妙的义理,日复一日没有满足的时候,日夜互相督促告诫,老少共同促进,谁要不谈论三藏的深奥道理,就会自惭形秽。所以外国的学者,想要名声远扬,都要来请教释疑,才能传出好声誉。因此欺世盗名的人出游,都受到礼遇尊重。外地异域的人想进入寺院谈论,守门的人先要诘难,多半因对答不上而返回,只有学通古今的人,才能够进去。这样外来的年轻学者,再与他们讨论学理,失败退走的,总有十分之七八。至于十分之二三的博学之士,众僧相继诘问,莫不挫其锐气,使其名声损伤。但才能高强博识事理,记忆力强而多才多艺,这样的德操高尚之人,仍是相继涌现。比如护法、护月,在传扬佛教中美名远布;德慧、坚慧,高尚的声誉流传于当时。光友有清晰的论辩,胜友有高雅的谈吐,智月则是卓识明见,戒贤则是德操识力高深。这样一些高人,是人所共知的,德行都超过前辈,学问贯通从前的著述,论著和注疏各有十几部,都流传广泛,为当时人所珍视。

伽蓝四周,圣迹百数,举其二三,可略言矣。

寺院的四周,圣迹数以百计,以下举例二三例,就可见其概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