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腻色迦王第四结集
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而诸异议部执不同,王用深疑,无以去惑。时胁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盾。”时王闻已,甚用感伤,悲叹良久,谓尊者曰:“猥以余福,聿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隆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胁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资福祐,留情佛法,是所愿也。”王乃宣令远近,召集圣哲。于是四方辐凑,万里星驰,英贤毕萃,睿圣咸集。七日之中,四事供养。既欲法议,恐其喧杂。王乃具怀白诸僧曰:“证圣果者住,具结缚者还。”1如是尚众。又重宣令:“无学人住,有学人还。”2犹复繁多。又更下令:“具三明、备六通者住,自余各还。”然尚繁多。又更下令:“其有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住,自余各还。”于是得四百九十九人。王欲于本国,苦其暑湿,又欲就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石室。胁尊者等议曰:“不可。彼多外道,异论纠纷,酬对不暇,何功作论?众会之心,属意此国。此国四周山固,药叉守卫,土地膏腴,物产丰盛,贤圣之所集往,灵仙之所游止。”众议斯在,佥曰:“允谐。”其王是时与诸罗汉自彼而至,建立伽蓝,结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论》。
健驮逻国的迦腻色迦王,在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运登基,抚绥天下,声威远播,异国都来归附。处理政事之余,时常研习佛经,每天都请一位僧人进宫说法。然而不同部派说法不同,国王疑问甚多,无法消除迷惑。这时胁尊者说:“如来去世,岁月已经久远,弟子各分部派,传授纷纭,各自依据自己的闻见,互相矛盾。”国王听说后,十分感伤,悲叹了很久,对胁尊者说:“我凭剩余的福德,遵守前人的遗绪,距离圣人时代虽远,还算有幸,我忘掉自己的平庸浅陋,希望光大佛法,根据不同的部执,解释佛教学说。”胁尊者说:“大王前世种下善根,积累了众多福德,留心于佛法,是我的愿望。”国王于是传令远近各地,招集高僧。这时,各地僧徒从四面八方、万里之外奔赴而至,群贤荟萃,高僧都聚齐了。七天之中,均受四事供养。既欲讨论大法,又担心喧闹杂乱,国王便坦率地对众僧徒说:“已经证得圣果的留下来,烦恼未尽的请回去。”这样留下来的还很多。国王又宣布命令说:“已经无需修学的留下来,还需修学的请回去。”留下来的僧徒还较多。国王又另外下令:“具备三明、六通的留下来,其余的各自回去。”然而留下来还是较多。国王又另外下令:“凡在内穷究三藏、在外通达五明的留下来,其余的各自回去。”于是得到四百九十九人。国王想在本国聚会,而苦于炎热潮湿,又想前往王舍城大迦叶波结集的石室中去。胁尊者等人议论说:“不可以。那里外道多,异说纷纭,应对都来不及,哪有工夫作论文?众僧聚会的心意,是看准了迦湿弥罗国,这个国家四周山岭坚固,有药叉守卫,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贤圣集中之地,神仙游化之所。”众僧议论同此,都说:“这里的确合适。”国王这时同众罗汉从外地到这里,建立寺院,结集三藏,打算作《毗婆沙论》。
注释 1结缚:烦恼的异名。2无学:学习已经完成,没有进一步修学需要的阶段。
是时尊者世友,户外纳衣1,诸阿罗汉谓世友曰:“结使未除2,诤议乖谬,尔宜远迹,勿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施化,方集大义,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颇亦沉研,得其趣矣。”诸罗汉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证无学,已而会此,时未晚也。”世友曰:“我顾无学,其犹涕唾,志求佛果,不趋小径。掷此缕丸,未坠于地,必当证得无学圣果。”时诸罗汉重诃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谓也。无学果者,诸佛所赞,宜可速证,以决众疑。”于是世友即掷缕丸,空中诸天接缕丸而请曰:“方证佛果,次补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赖,如何于此欲证小果?”时诸罗汉见是事已,谢咎推德,请为上座,凡有疑义,咸取决焉。是五百圣贤,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旧曰《优波提舍论》,讹也。释素呾缆藏。3旧曰修多罗藏,讹也。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释毗奈耶藏。4旧曰毗那耶藏,讹也。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藏。5或曰阿毗昙藏,略也。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悬诸千古,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宣流布,后进赖焉。迦腻色迦王遂以赤铜为
,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窣堵波,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周卫其国,不令异学持此论出。欲求习学,就中受业。于是功既成毕,还军本都。出此国西门之外,东面而跪,复以此国总施僧徒。
当时尊者世友穿着衲衣站在门外,众罗汉对世友说:“你烦恼没有消除,议论背离大法,应远远避开,不要留在这里。”世友说:“各位贤士对佛法没有疑惑,代佛祖施行教化,正要集中讨论大义,撰写正论。我虽然不敏捷,也粗通精微道理,三藏的深奥文字,五明的最高真理,也曾研究过,得到了意旨。”众罗汉说:“话不能这样说。你应独自居处,赶快证得无学之果,进而到这里来,为时也不算晚。”世友说:“我看证得无学之果,犹如流涕、吐唾沫一样简单。立志求得佛果,不必走小路。我掷出这个丝团,在它未落地时,定将证得无学圣果。”这时各罗汉又责备他说:“狂妄自大,说的就是你这种人。无学果是诸佛所赞美的,你可赶快证得,来消除众人的怀疑。”这时世友就将丝团掷向空中,众天神接住丝团后说:“你就要证得佛果,然后接弥勒之位,三界中最为尊贵,一切生灵将有所依赖,为什么在这里证得小果呢?”当时众罗汉见到这种情形,就承认错误,推崇他的德行,请他为上座,凡碰上疑义,都由他裁决。这五百个贤圣,首先撰写《邬波第铄论》十万颂,(旧称《优波提舍论》,是错误的。)解释素呾缆藏。(旧称修多罗藏,是错误的。)其次撰写《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毗奈耶藏。(旧称毗那耶藏,是错误的。)最后撰写《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藏。(有人称阿毗昙藏,是略称。)总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字,全面解释三藏,永存于千古,莫不穷究其细节,探讨其深浅,大义重新明了,微言再次显示,广泛流布,后学者依赖于此。迦腻色迦王于是用赤铜铸成金属薄片,论文镂刻于上,用石函封缄,建造佛塔,收藏于其中。命令药叉在四周守卫迦湿弥罗国,不让外道带走论著。想要学习的,就在塔内接受教诲。大功告成之后,迦腻色迦王率军回到本国首都。走出这个国家西门之外时,他面向东方跪拜,又把这个国家施舍给僧徒。
注释 1纳衣:即衲衣,是用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成,故又称百衲衣。2结使:束缚与执著,困扰着人的身心,与烦恼同义。3“先造”二句:邬波第铄,意为论议。素呾缆藏,意为经藏,是佛说经典的总集,专说佛教教义。4“次造”二句:毗奈耶,意为律。毗奈耶毗婆沙,意为解说戒律的人。毗奈耶藏是佛制戒律的总集,是对僧众的有关行为规定。5“后造”二句:阿毗达磨意为论,阿毗达磨藏即论藏,是三藏中的一种,专门解释佛经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