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石岭佛影窟

二、小石岭佛影窟

城西南二十余里至小石岭,有伽蓝,高堂重阁,积石所成。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中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无忧王之所建也。

伽蓝西南,深涧峭绝,瀑布飞流,悬崖壁立。东岸石壁有大洞穴,瞿波罗龙之所居也1。门径狭小,窟穴冥暗,崖石津滴,蹊径余流。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近代已来,人不遍睹,纵有所见,仿佛而已。至诚祈请,有冥感者,乃暂明视,尚不能久。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奉失宜。既获谴责,心怀恚恨,即以金钱买花,供养受记窣堵波,愿为恶龙,破国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便欲出穴,成本恶愿。适起此心,如来已鉴,愍此国人为龙所害,运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龙见如来,毒心遂止,受不杀戒,愿护正法。因请如来:“常居此窟,诸圣弟子,恒受我供。”如来告曰:“吾将寂灭,为汝留影,遣五罗汉常受汝供。正法隐没,其事无替。汝若毒心奋怒,当观吾留影,以慈善故,毒心当止。此贤劫中2,当来世尊,亦悲愍汝,皆留影像。”影窟门外有二方石,其一石上有如来足蹈之迹,轮相微现,光明时烛。影窟左右多诸石室,皆是如来诸圣弟子入定之处。影窟西北隅有窣堵波,是如来经行之处。其侧窣堵波,有如来发、爪。邻此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显畅真宗3,说蕴界处之所也4。影窟西有大盘石,如来尝于其上濯浣袈裟,文影微现。

向都城西南行走二十多里,到达小石岭,有一所寺院,殿堂高大,楼阁重重,是堆积石头而建成。庭院寂静,没有僧人居住。寺院中有座佛塔,高二百多尺,是无忧王所建造的。

寺院的西南,有条深涧非常陡峭,瀑布飞流而下,悬崖像墙壁一样直立。东岸的石壁上有个大洞穴,是瞿波罗龙居住的地方。门口狭小,窟穴昏暗,岩石中有水滴落,流淌在石径上。从前窟中有佛影,同真面目一样容光焕发,状貌神态都具备,俨然如真人一般。近代以来,就不能人人看得见了,即使看见,也是隐隐约约而已。真心诚意祈祷请求,足以感动神佛的,才能暂时看清佛影,还是不能长久。从前如来在世时,这条龙是放牛的人,供给国王乳酪,进奉时违背了规定。在受到谴责后,他心怀怨恨,就用金钱买鲜花,供养受记的佛塔,发愿成为恶龙,破坏国家伤害国王。旋即奔向石壁,投身自杀而死。于是住在这个窟穴中,成为大龙王,便想走出窟穴,实现当初的恶愿。刚刚起了这个心,如来已经了解,怜惜这个国家的人为龙所伤害,就运用神通力,自中印度赶到。龙王见到如来,恶毒的心就消失了,接受不杀生的戒条,愿意保护正法。随之请求如来:“经常住在窟穴中,各个圣贤弟子,永久受我供养。”如来告诉他:“我就将涅槃,为你留下身影,并派遣五个罗汉时常受你供养。即使正法消亡,这件事也不改变。你如毒心发作,应观看我留下的身影,以慈善的缘故,毒心就会停止。在这一贤劫中,将有世尊出世,也会怜悯你,都会留下影像。”影窟门外有两块方石,其中一块石头上有如来脚踩的痕迹,轮相隐约显现,有时发出光辉。佛影窟的左右石室很多,都是如来各圣弟子修习禅定的地方。佛影窟的西北角有一座佛塔,是如来散步的地方。在其旁边有一座佛塔,里面有如来的头发、指甲。离这不远有一座佛塔,是如来讲解、宣传真如法性,论说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的地方。佛影窟西有块大磐石,如来曾经在上面洗涤袈裟,袈裟的影子仍依稀显现。

注释 1瞿波罗:一作鸠波罗,意为牧羊人。2贤劫:佛教认为是出现一千个佛的时程,共二亿三千六百万年。3真宗:是所谓“真如法性”的教理。4蕴界处:即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合称三科。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处指六根与六境。佛教有一个基本观点,人身由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实在的自体,可是人们却迷恋“我”,产生“我执”,六根与六境相接而入,不能摆脱,因而污染净心,是人生和社会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