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贤伽蓝及伏外道事
德慧伽蓝西南二十余里,至孤山,有伽蓝,尸罗跋陁罗唐言戒贤。论师论义得胜1,舍邑建焉。竦一危峰,如窣堵波,置佛舍利。
论师,三摩呾吒国之王族,婆罗门之种也。少好学,有风操,游诸印度,询求明哲。至此国那烂陁僧伽蓝,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请服染衣,谘以究竟之致,问以解脱之路。既穷至理,亦究微言,名擅当时,声高异域。南印度有外道,探赜索隐,穷幽洞微,闻护法高名,起我慢深嫉,不阻山川,击鼓求论,曰:“我,南印度之人也。承王国内有大论师,我虽不敏,愿与详议!”王曰:“有之,诚如议也。”乃命使臣请护法曰:“南印度有外道,不远千里,来求较论。唯愿降迹,赴集论场。”护法闻已,摄衣将往。门人戒贤者,后进之翘楚也,前进请曰:“何遽行乎?”护法曰:“自慧日潜晖,传灯寂照2,外道蚁聚,异学蜂飞,故我今者,将摧彼论。”戒贤曰:“恭闻余论,敢摧异道。”护法知其俊也,因而允焉。是时戒贤年甫三十,众轻其少,恐难独任。护法知众心之不平,乃解之曰:“有贵高明,无云齿岁,以今观之,破彼必矣。”逮乎集论之日,远近相趋,少长咸萃。外道弘阐大猷,尽其幽致;戒贤循理责实,深极幽玄。外道辞穷,蒙耻而退。王用酬德,封此邑城。论师辞曰:“染衣之士,事资知足,清净自守,何以邑为?”王曰:“法王晦迹,智舟沦湑,不有旌别,无励后学。为弘正法,愿垂哀纳。”论师辞不获已,受此邑焉。便建伽蓝,穷诸规矩,舍其邑户,式修供养。
从德慧寺院向西南行走二十多里,到达一座孤山,山上有一所寺院,是尸罗跋陁罗(唐朝语言称戒贤。)论师论辩获胜后,施舍封邑建造的。寺院旁耸立着陡峭的山峰,状似佛塔,放置着佛舍利。
尸罗跋陁罗论师,是三摩呾吒国的王族,属婆罗门种姓。他年轻时好学,有风度操守,游历印度,访求高明之人。到了这个国家的那烂陀寺,遇上护法菩萨,听他说法后觉悟,请求出家,探讨获得真理之法,询问解脱苦难之路。他既穷尽最高的理论,又研讨微妙的言论,名声冠于当代,播于异国。南印度有位外道信徒,探讨幽渺,索求隐晦,听说护法菩萨的崇高名声,产生了傲慢忌妒之心,不顾山水相隔,击鼓请求辩论,说:“我是南印度人,听说大王国内有位大论师,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和他详尽地辩论一番!”国王说:“国内有这位论师,就按你说的办。”于是命令使臣去对护法说:“南印度有位外道信徒,不远千里,前来要求辩论。希望你屈驾,赶赴辩论场所。”护法得知后,整理行装将要前往。门人戒贤,是后辈中的佼佼者,上前请问说:“是什么事要匆匆地前往呢?”护法说:“自从智慧的太阳潜藏,传灯不再明朗地照耀,外道信徒如蚂蚁般地聚集,异端学说像蜂虫般地流传,所以我现在要去摧败他们的论题。”戒贤说:“我已恭敬地听到您的高论,请求前去摧败外道信徒!”护法知道他的英才,便答应了。这时戒贤年刚三十,众人看轻他年少,恐怕难以独当其任。护法知道众人心中不服,就解释说:“看人重要的是才华,不是年龄。以现在的情况看来,戒贤战胜他们是可以肯定的。”等到辩论之日,远近的人都赶来,少长汇集到一起。外道阐述道义,十分地精详;戒贤根据道理事实,讲得极为深刻。外道理屈词穷,蒙受耻辱而退出会场。国王为酬谢戒贤的恩德,封给他这座城。论师推谢说:“出家之人,凡事当知足,清净自守,何必要封邑?”国王说:“法王离开人间,智慧之舟沉没,如果不加以表彰区别,不能激励后学。为了弘扬佛法,希望你发慈悲收下。”论师推辞不掉,就接受了这个封邑。随后建造寺院,极为工巧,施舍邑户的供奉,供养僧人。
注释 1尸罗跋陁罗:公元六至七世纪人,初为婆罗门教徒,后改信佛教。为大乘瑜伽行派的论师,曾长期主持那烂陀寺。2传灯:佛教把佛法比喻为灯,以为能破除众生的昏暗,故把传法称为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