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

序论

原文

历选皇猷,遐观帝录,庖羲出震之初2,轩辕垂衣之始3,所以司牧黎元,所以疆画分野。暨乎唐尧之受天运,光格四表,虞舜之纳地图,德流九土。自兹已降,空传书事之册;逖听前修,徒闻记言之史。岂若时逢有道,运属无为者欤?我大唐御极则天,乘时握纪,一六合而光宅4,四三皇而照临5。玄化滂流,祥风遐扇,同乾坤之覆载,齐风雨之鼓润。与夫东夷入贡,西戎即叙,创业垂统,拨乱反正,固以跨越前王,囊括先代。同文共轨,至治神功,非载记无以赞大猷,非昭宣何以光盛业?玄奘辄随游至,举其风土,虽未考方辨俗,信已越五逾三。含生之俦,咸被凯泽;能言之类,莫不称功。越自天府6,暨诸天竺,幽荒异俗,绝域殊邦,咸承正朔,俱沾声教。赞武功之绩,讽成口实;美文德之盛,郁为称首。详观载籍,所未尝闻;缅惟图牒,诚无与二。不有所叙,何记化洽?今据闻见,于是载述。

译文

遍览皇家谋划,远观帝王业绩,庖羲氏开创人类文明起点,轩辕氏无为而天下治,分司管理民众,划分疆土封界。到了唐尧接受天命,德行光耀四方;虞舜受纳地图,德泽遍及九州。从此以后,徒然流传记事的典册;远闻前代贤人,只听到记言的史书。哪里能像天下有道、无为而治的时代呢?我大唐依照天道建国,顺应时机掌握纲纪,统一天下,恩德远播,比配三皇,光明普照。德泽滂流,和风远扬,如同天覆地载,如同风雨滋润万物。东夷入朝贡奉,西戎称臣听命,创造王业永传后世,治理混乱恢复正道,本来已超越了前王,胜过了先代。书同文、车同轨,大治的神功,不记载不能赞美伟大谋略,不宣扬怎么能显耀盛大业绩?我依据游历所到之处,列举其风土人情,虽然没考证方位、辨别习俗,足知大唐功业确已超迈三皇五帝。一切生灵,都沾被大唐恩泽;凡属人类,无不称述大唐功勋。出自大唐疆域,到达天竺,边远异俗、辽远殊邦,都承奉大唐正朔,沐浴大唐教化。称赞武功的伟绩,传为美谈;赞颂文德的昌盛,公认天下之最。详览古书记载,从未见到过;遍观图谱资料,实在没有与之可比的。不有所叙述,何以展现大唐教化所及?现在依据所闻所见,在这里记述下来。

注释 1本书作者题名,除日本松本初子所藏中尊寺金银泥经本外,皆同此。辩机承旨缀撰本书,详于本书尾《记赞》,又见于道宣《续高僧传》等记载,故循旧不改。2庖羲:即伏羲氏,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羲,原作“牺”,据他本改。出震:语出《周易·说卦》“帝出乎震”。震,八卦之一,主东方,为万物之始。3“轩辕”句:轩辕,即黄帝。《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4六合:指天地及四方。5四:此处用作动词,比配之意。三皇:上古三位帝王,说法不一,如言为伏羲、神农、黄帝,或为天皇、地皇、泰皇等。6天府:肥沃、险要、物产丰富的国家。此处指唐朝。

然则索诃世界1,旧曰娑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皆讹也。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今一日月所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苏迷卢山2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3,日月之所照回,诸天之所游舍4。七山七海5,环峙环列;山间海水,具八功德6。七金山外,乃咸海也。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南赡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剡浮洲,讹也。西瞿陁尼洲,旧曰瞿耶尼,又曰劬伽尼,讹也。北拘卢洲。旧曰郁单越,又曰鸠楼,讹也。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拘卢,铜轮王除北拘卢及西瞿陁尼,铁轮王则唯赡部洲。夫轮王者,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感有金、银、铜、铁之异,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为号。

在索诃世界,(旧称娑婆世界,又称娑诃世界,都是错误的。)三千大千国土,都是佛陀教化的范围。现在同一个日月照临四个天下,在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众多的佛都在这里下降化身,展示生灭关系,导引圣人和凡人。苏迷卢山(大唐语称妙高山。旧称须弥,又称须弥娄,都属讹误阙略。)由四种宝物组合而成,在大海之中,坐落在金刚轮上,是日月照耀回转,诸神遨游居住的地方。七重金山七个大海,环列在其周围;诸山之间的海水,具有八种功德。七重金山之外,就是咸海。海中可以居住的,大约有四个洲,东面的为毗提诃洲,(旧称弗婆提,又称弗于逮,是错误的。)南面的为赡部洲,(旧称阎浮提洲,又称剡浮洲,是错误的。)西面的为瞿陁尼洲,(旧称瞿耶尼,又称劬伽尼,是错误的。)北面的为拘卢洲。(旧称郁单越,又称鸠楼,是错误的。)金轮王的教化遍及四天下,银轮王的统治区域是除开北面拘卢外的三洲,铜轮王的统治区域是除开北面拘卢和西面瞿陁尼外的二洲,铁轮王则只统领赡部洲。所谓轮王,在将要登大位时,依据福德的感应,有大轮宝从天空飘浮而来,感应有金、银、铜、铁的差异,统领的地域于是有四、三、二、一洲的不同,皆因先前的祥瑞,作为各王的名号。

注释 1索诃世界:索诃意为“堪忍”“忍土”,是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通名。2苏迷卢山:是古代印度人泛称的大雪山之一,此处指喜马拉雅山。3金轮:佛教认定的世界载体之一。世界最下层为风轮,上为水轮,最上层为金轮。金轮为金刚组合而成,故又称金刚轮。4诸天:天本有光明、自然、清净诸义,此处指诸神。5七山七海:佛教对宇宙的想象,认为围绕苏迷卢山有七重金山,山与山之间有大海,故名。6八功德:八种优良的属性,即澄净、清泠、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

则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讹也。在香山之南1,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银、琉璃、颇胝2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八地菩萨以愿力故3,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泠水,给赡部洲。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巨胜反。伽河4,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5,旧曰辛头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6,旧曰博叉河,讹也。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7,旧曰私陁河,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8,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云。

在赡部洲的中央,是阿那婆答多池,(唐朝语言是无热恼。旧称阿耨达池,是错误的。)在香山的南面,大雪山的北面,方圆八百里。金、银、琉璃、水晶,装饰在岸边。金沙弥布,清波皎洁照人。八地菩萨因虔诚志愿之力的缘故,化为龙王,潜入池中居住,排放清泠水,供给赡部洲。所以池的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旧称恒河,又称恒伽,是错误的。)绕池一周,注入东南海中;池的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旧称辛头河,是错误的。)绕池一周,注入西南海中;池的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旧称博叉河,是错误的。)绕池一周,注入西北海中;池的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旧称私陁河,是错误的。)绕池一周,注入东北海中,有人说它潜流地下,至积石山,为徙多河的流水,是中国黄河的源头。

注释 1香山:亦作香醉山,佛教传说其为赡部洲最高中心。2颇胝:即水晶。3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正觉,萨埵意为众生。菩萨意为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罗汉修行精进便成菩萨,位次于佛。4殑(jìng)伽河:即恒河。发源于今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5信度河:即今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冈底斯山西麓,经印度、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6缚刍河:即今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西流汇入帕米尔河后称喷赤河,再西流汇入瓦赫什河后称阿姆河,注入咸海。7徙多河:即我国新疆境内的叶尔羌河与塔里木河。8积石山:山名,即今青海东南部积石山脉。古人误以为黄河源于昆仑而出积石山。

时无轮王应运,赡部洲地有四主焉1。南象主则暑湿宜象,西宝主乃临海盈宝,北马主寒劲宜马,东人主和畅多人。故象主之国躁烈笃学,特闲异术,服则横巾右袒,首则中髻四垂,族类邑居,室宇重阁。宝主之乡,无礼义,重财贿,短制左衽,断发长髭,有城郭之居,务殖货之利。马主之俗,天资犷暴,情忍杀戮,毳帐穹庐,鸟居逐牧。人主之地,风俗机慧,仁义昭明,冠带右衽,车服有序,安土重迁,务资有类。三主之俗,东方为上。其居室则东辟其户,旦日则东向以拜。人主之地,南面为尊。方俗殊风,斯其大概。至于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人主之地无以加也。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象主之国其理优矣。2斯皆著之经诰,问诸士俗,博关今古,详考见闻。然则佛兴西方,法流东国,通译音讹,方言语谬,音讹则义失,语谬则理乖。故曰“必也正名乎”3,贵无乖谬也。

在没有轮王应运而生时,赡部洲大地有四大君主。南方象主之地炎热潮湿,适宜象的繁殖,西方宝主之地濒临大海,财宝充溢,北方马主之地寒冷风烈,适宜马的生长,东方人主之地,气候宜人,人口众多。所以象主的国家,性情暴躁而专意求学,特别精悉异术,服饰是横披布巾,露出右臂,头上扎一个髻,头发四面垂下,同姓的人住在一起,房屋建筑楼阁相通。宝主的区域里,没有礼义,看重钱财,衣服短小,前襟向左,剪短头发,留着长胡子,有城郭建筑,专力从事商贩谋利。马主之地的风俗,本性粗犷暴躁,性格残忍好杀戮,住在毳帐穹庐中,如鸟居似的随水草迁移游牧。人主的地盘上,风俗机敏聪颖,仁义昭示于下,装饰有冠带,衣襟向右,车马服饰有等级次序,安于本地不轻易迁移,一意资助同族类的人。北、西、南三主之地的习俗,崇尚东方。东方的居室是向东开门,清晨向东跪拜。人主的区域内,以面向南为尊。各地风俗差异,这是个大概。至于君臣上下的礼制,典章制度的仪式,没有比人主之地更美好的了。心源清净、摒弃贪欲的训示,脱离生死、入于涅槃的教化,象主之国的理论最为优越。这些都是著录于经文典籍,访求于各地风土,并可博观古今,详尽考之于见闻的。然而佛教兴起于西方,佛法流传于东方国家,翻译时语言失误,各地方言又多差谬,语言失误则教义失去本义,方言差谬则道理乖违。所以说“必须先正名分”,贵在用词没有失误乖舛之处。

注释 1四主:四位君主,一般认为南象主指五印度,西宝主泛指波斯、大食以至大秦,北马主指突厥、回纥,东人主指中国。2“清心”二句:这是玄奘对佛教教义的概括。佛教基本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修证的标准在破二执(我执和法执),证二空(我空和法空)、断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灭绝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3必也正名乎:语出《论语·子路篇》,意为正名分,纠正有关古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

夫人有刚柔异性,言音不同,斯则系风土之气,亦习俗之致也。若其山川物产之异,风俗性类之差,则人主之地,国史详焉。马主之俗、宝主之乡,史诰备载,可略言矣。至于象主之国,前古未详,或书地多暑湿,或载俗好仁慈,颇存方志,莫能详举。岂道有行藏之致1,固世有推移之运矣?是故候律以归化,饮泽而来宾,越重险而款玉门2,贡方奇而拜绛阙者3,盖难得而言焉。由是之故,访道远游,请益之隙,存记风土。黑岭已来4,莫非胡俗。虽戎人同贯,而族类群分,画界封疆,大率土著。建城郭,务殖田畜,性重财贿,俗轻仁义。嫁娶无礼,尊卑无次,妇言是用,男位居下。死则焚骸,丧期无数。剺面截耳5,断发裂裳,屠杀群畜,祀祭幽魂。吉乃素服,凶则皂衣。同风类俗,略举条贯。异政殊制,随地别叙。印度风俗,语在后记。

人的性情有刚强有柔顺,语言发音也有不同,这是由于风土的气质,也是习俗所导致的。至于山川物产的不同,风俗性情的差异,人主的地域内,国史记载得很详细了。马主地区的习俗、宝主地区的乡土,史书记载也算完备,可以从略。至于象主的国家,古代的不详细,有的说土地大多炎热潮湿,有的记载风俗崇尚仁慈,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资料,但都不能详细列举。难道是道有实行、隐藏的周期,因而世间有推移的气运吗?由此可知,他们顺应时令节律而来归化,沐浴华夏德泽而来宾服,越过重重险阻而叩玉门关,贡奉地方特产而跪拜朝廷,实在是难得而言的啊!由于这个缘故,我访道远游,在请教求益的空闲之时,记下各地风土人情。黑岭以来,都是胡人习俗。虽然戎人种族相同,但族类划分很多,各自划分疆界,大体都是土著定居。建筑城郭,从事耕种放牧,习俗看重财货,轻视仁义。嫁娶没有礼仪,尊卑没有等级,妇人的意见得到重视,男人的地位处于下层。死后焚毁尸体,丧期没有固定期限。划破脸面截断耳朵,割断头发撕裂衣裳,屠杀各种牲畜,祭祀幽灵。遇到吉事穿白色衣服,遇到凶事则穿黑色衣服。相同的风尚、类似的习俗,约略地列举出来。不同的政事和特殊的制度,则随地分别叙述。印度的风尚习俗,记述在后面。

出高昌故地6,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

离开高昌故地,从与它最近的开始叙述,是阿耆尼国。(旧称焉耆。)

注释 1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谓天下有道则行其所学,否则退隐以待时机。2款:归顺,归附。3绛阙:宫殿的门阙,代指朝廷。4黑岭:一作黑山,即今兴都库什山脉。一说系泛指山岭颜色,自印度本土北望大雪山的雪岭,北面终年积雪,南面却积雪很少,呈灰黑色,故名黑岭。5剺(lí):用刀割,划开。6高昌:古城名,即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