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及佛迹
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陁罗矩吒山,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旧曰耆阇崛山,讹也。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
从宫城向东北行走十四五里,到达姞栗陁罗矩吒山,(唐朝语言称鹫峰,也称鹫台。旧称耆阇崛山,是错误的。)它与北山的南坡相连接,拔地而起,栖息着鹫鸟,又像高台,空旷翠绿,互相映照,色彩浓淡分明。如来统治天下,将近五十年,多居住在这座山,广泛地演说精妙的佛法。频毗娑罗王为了听到佛法,调遣人工,从山脚到峰顶,跨山谷登悬崖,垒石头为台阶,宽十多步,长五六里。路途中有两座小佛塔,一叫下乘,是国王到了这里便徒步行进的地方;一叫退凡,意思是在这里要摒弃凡夫,不让他们一同前往。山顶上东西长,南北窄。西面靠近悬崖处,有砖砌的精舍,高大奇特,向东开门,如来从前多住在这里说法。现在造有如来说法的像,规模等同于如来的身体。
精舍东有长石,如来经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余步,是提婆达多遥掷击佛处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来于此说《法华经》1。
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于此入定。
精舍东面有块长石头,是如来散步时踏过的。旁边有块大石头,高一丈四五尺,四周有三十多步,是提婆达多远远地投物掷佛的地方。南面山崖下有座佛塔,从前如来在这里讲说过《法华经》。
精舍南面的山崖旁,有一座石室,如来从前在这里坐禅入定。
注释 1《法华经》:佛教主要经典之一。经中宣扬三乘归一之旨,自以其法微妙,如莲华居尘不染,故名《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是其略称。现存有晋竺法护、后秦鸠摩罗什、隋阇那掘多等三种译本,以鸠摩罗什本最为通行。
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磐石,阿难为魔怖处也。尊者阿难于此入定,魔王化作鹫鸟,于黑月夜分据其大石,奋翼惊鸣,以怖尊者。尊者是时惊惧无措,如来鉴见,伸手安慰,通过石壁,摩阿难顶,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变化,宜无怖惧。”阿难蒙慰,身心安乐。石上鸟迹,崖中通穴,岁月虽久,于今尚存。
精舍侧有数石室,舍利子等诸大罗汉于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枯涸无水,墟坎犹存。
精舍东北石涧中有大磐石,是如来晒袈裟之处,衣文明彻,皎如雕刻。其傍石上有佛脚迹,轮文虽暗,规模可察。
在佛陀石室的西北,有一座石室,前面有块磐石,是阿难受到魔王恐吓的地方。尊者阿难在这里入定,魔王化成鹫鸟,在没有月亮的半夜里,站在大石头上,奋起翅膀惊叫,来恐吓尊者。尊者这时惊讶害怕,不知所措,如来看见后,伸出手来安慰,穿过石壁,抚摸阿难的头顶,用充满慈爱的语言对他说:“它是魔王变化出来的,你不应恐惧。”阿难受到安慰后,身心安乐。石头上的鸟迹,山崖中的空穴,岁月虽过去很久,至今还存在。
在精舍旁有几间石室,舍利子等一些大罗汉曾在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口大井,干枯无水,废穴还存在。
在精舍东北的石涧里,有块大磐石,是如来晾晒袈裟的地方,衣服上花纹清晰,洁白得如雕刻一般。旁边石头上有佛陀的足迹,轮相的纹路虽然不明显,但轮廓仍可见到。
北山顶有窣堵波,是如来望摩揭陁城,于此七日说法。
北面的山顶上有一座佛塔,如来曾在这里眺望摩揭陁城,讲法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