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辩故事

二、清辩故事

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毗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处1。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2,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陁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吒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人信往复,竟不会见。

都城南面不远处有大山岩,是婆毗吠伽(唐朝语言称清辩。)论师住在阿素洛宫,等待见到慈氏菩萨成佛的地方。论师度量高雅弘远,德行深邃高尚,外面穿着僧佉学派的衣服,内心却要光大龙猛的学说。他听说摩揭陁国护法菩萨宣扬佛法,学徒有几千人,有心与他讨论,手执锡杖前去。到了波吒厘城,得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下,论师就对门人说:“你前往菩提树护法菩萨那里,照着我的话说:‘菩萨宣扬如来遗教,引导迷路的徒属,我仰慕菩萨德行,诚心讨教,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因以前的誓愿没有实现,便未谒见菩萨。对菩提树,我发誓不空见,见到就要证得圣果,称天人师。’”护法菩萨对论师的使者说:“人生如同幻梦,性命犹若浮云,时日急迫,应勤励学习,没有空闲辩论。”使者来往于其间,二人竟未见面。

注释 1婆毗吠伽:即清辩,六世纪时南印度秣剌耶山人,属刹帝利种姓。到中印度学习大乘佛教经典和龙树的学说,后回南印度传教,对《中论》学说有进一步的发挥。著有《大乘掌珍论》和《般若灯论释》。2僧佉:外道数论学派的名号。

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1,绝粒饮水,时历三岁。观自在菩萨乃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于斯礼觐,尚速待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贰。”菩萨曰:“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2,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伊何所愿,若斯勤励?”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论师曰:“幽居无睹,讵知佛兴?”执金刚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想,咒芥子以击石岩壁,豁而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祐,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唯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

论师回到本土,静下心来思虑:“不是慈氏菩萨成佛,谁能解除我的疑惑?”就在观自在菩萨像前诵读《随心陀罗尼》,不吃粮食仅饮水,经过了三年。观自在菩萨便显现美妙色身,问论师说:“你有什么志愿?”论师回答:“希望留下这个身体,等待见到慈氏菩萨。”观自在菩萨说:“人的生命脆弱,世事如同浮云梦幻,应修习善行,志愿转生睹史多天,在那里觐见,比在这里等待还是要快些。”论师说:“我的志愿不可改变,诚心不再动摇。”菩萨说:“如果是这样,你应前往驮那羯磔迦国都城南面山岩执金刚神处,至诚地诵读《执金刚陀罗尼》,便可实现愿望。”论师于是前往诵读。三年之后,执金刚神才问他说:“你有什么志愿,竟如此勤励?”论师说:“希望留下这个身体,等待见到慈氏菩萨。”执金刚神于是传授秘方给他说:“这里的岩石内有阿素洛宫,照着我说的前去请求,石壁就会打开。打开之后就进去,可以等待觐见慈氏菩萨。”论师说:“我在黑暗之中一无所见,怎么知道佛陀出世呢?”执金刚神说:“慈氏出世,我将向你通报。”论师接受了告诫,专心致志地诵经,又经历了三年,没有一点杂念,口念咒语,用芥子敲击岩石厚壁,石壁豁然裂开。这时百千万大众见到这一景象,观望忘了归去,论师跨进洞门对大众说:“我长久地祈求,等待觐见慈氏菩萨,受神灵保佑,大愿现在实现了。各位可以进来,一同观看佛陀出世。”听者恐惧惊骇,不敢跨进洞门,以为是毒蛇的洞窟,担心丧失性命。再三劝告,只有六个人跟着论师进去。论师回头向观众告别,从容地走进去。进去之后,石壁又合上了。众人都嗟叹,遗憾刚才说了不对的话。

自此西南行千余里,至珠利耶国。南印度境。

从这里向西南行走一千多里,到达珠利耶国。(在南印度境内。)

注释 1《随心陀罗尼》:即《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千手经》,实际即《大悲咒》。通行本有唐代伽梵达摩译本,一卷,共有咒语82句。2《执金刚陀罗尼》:佛经名。汉译本有北魏佛陀扇多的《金刚三昧陀罗尼经》,隋代阇那崛多的《金刚场陀罗尼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