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山与那罗稽罗洲

七、 迦山与那罗稽罗洲

国东南隅有勒邓反。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迦经》1。旧曰《楞伽经》,讹也。

国南浮海数千里,至那罗稽罗洲2。洲人卑小,长余三尺,人身鸟喙。既无谷稼,唯食椰子。

那罗稽罗洲西浮海数千里,孤岛东崖有石佛像,高百余尺,东面坐,以月爱珠为肉髻3。月将回照,水即悬流,滂霈崖岭,临注溪壑。时有商侣,遭风飘浪,随波泛滥,遂至孤岛。海咸不可以饮,渴乏者久之。是时月十五日也,像顶流水,众皆获济。以为至诚所感,灵圣拯之,于即留停,遂经数日。每月隐高岩,其水不流。时商主曰:“未必为济我曹而流水也。尝闻月爱珠月光照即水流注耳,将非佛像顶上有此宝耶?”遂登崖而视之,乃以月爱珠为像肉髻。当见其人,说其始末。

僧伽罗国的东南边有座迦山,悬崖险峻,山谷幽深,是鬼神居止之处,从前如来曾在这里讲说《迦经》。(旧称《楞伽经》,是错误的。)

从僧伽国向南航海几千里,到达那罗稽罗洲。洲上的人身材矮小,长三尺多,是人的身形鸟的嘴形。岛上没有庄稼,只吃椰子。

从那罗稽罗洲向西航海几千里,一座孤岛东面山崖上有石佛像,高一百多尺,面向东而坐,以月爱珠为肉髻。月亮将回照的时候,山泉就如瀑布奔流,猛烈地冲刷山岭,注满溪谷之中。当时有一群商人,遭到风浪,随着海浪漂流,到了孤岛上。海水咸不能够喝,口渴了很久。这时是某月的十五日,佛像头顶流出水来,众人都获得救助。他们认为是心诚的感应,神灵才拯救他们,就在岛上停留下来,又住了些时日。每当月亮隐入高岩之后,水就不流了。这时商主说:“恐怕不是为拯救我们而流出泉水。我曾听说过月爱珠,在月光照耀时就有泉水流出,该不是佛像顶上有这种珠宝吧?”于是登上山崖察看,果然是以月爱珠做佛像的肉髻。我曾见到这个人,他讲说了事情的经过。

国西浮海数千里,至大宝洲,无人居止,唯神栖宅。静夜遥望,光烛山水。商人往之者多矣,咸无所得。

自达罗毗荼国北入林野中,历孤城,过小邑,凶人结党,作害羁旅。行二千余里,至恭建那补罗国。南印度境。

从僧伽罗国的西面航海几千里,到达大宝洲,洲上无人居住,只有神灵栖息。深夜远望过去,光芒照耀着山水。商人到那里的不少,却都一无所获。

从达罗毗荼国向北进入丛林旷野中,经过孤城,穿越小乡镇,途中有恶人结成团伙,危害来往的旅客。行走两千多里,到达恭建那补罗国。(在南印度境内。)

注释 1《迦经》:佛经名。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译《大乘入楞伽经》。其主旨在于提出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述说宇宙一切事物皆自心所现,虚妄不实。第八识(即“心”)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此经是佛教中禅宗、法相宗、法性宗的理论依据。汉译本有三种。2那罗稽罗洲:传闻中的岛屿。或疑即今马尔代夫群岛。3月爱珠:传说中的珠宝。据说是由月光凝结而成,只有月光照射才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