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传说

一、建国传说

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1。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毗沙门天于此栖止。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抉目已,无忧王怒谴辅佐,迁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西界,推举酋豪,尊立为王。当是时也,东土帝子蒙谴流徙,居此东界,群下劝进,又自称王。岁月已积,风教不通。各因田猎,遇会荒泽,便问宗绪,因而争长。忿形辞语,便欲交兵。或有谏曰:“今何遽乎?因猎决战,未尽兵锋。宜归治兵,期而后集。”

国王十分骁勇,崇敬佛法,自称是毗沙门天的后裔。从前这片国土空旷无人,毗沙门天在这里栖息。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挖去眼睛后,无忧王愤怒地遣散辅佐官员,迁徙豪族到雪山以北,住在荒谷之中。被迁徙的人逐水草放牧,到了这个国家的西部地区,推举一个首领,拥立为国王。在这个时候,东方皇帝的儿子被贬斥流徙,住在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属下劝进,又自称为王。经过很长岁月,两国政教风俗不相通。一次,双方各自狩猎,在荒野中相逢,互问世系,因而争执谁为尊长。愤怒见于言辞,眼看要动手打起来。有人规劝说:“现在何必匆忙动手呢?因为打猎而决战,没有动用所有兵力,应该回去训练军队,定下日期后相约交战。”

于是回驾而返,各归其国,校习戎马,督励士卒。至期兵会,旗鼓相望。旦日合战,西主不利,因而逐北,遂斩其首。东主乘胜,抚集亡国。迁都中地,方建城郭,忧其无土,恐难成功,宣告远近,谁识地理。时有涂炭外道,负大瓠,盛满水而自进曰:“我知地理。”遂以其水屈曲遗流,周而复始,因即疾驱,忽而不见。依彼水迹,峙其基堵,遂得兴功,即斯国治,今王所都于此城也。城非崇峻,攻击难克,自古已来,未能有胜。

其王迁都作邑,建国安人,功绩已成,齿耋云暮,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毗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婴孩,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自兹已降,奕世相承,传国君临,不失其绪。故今神庙多诸珍宝 ,拜祠享祭,无替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

于是,各自回马,返归本国,操练兵马,督促激励士卒,到了交战期限,兵马会合,旗鼓相望。第二天交战,西方君主不利,东方军队追击,斩下他的首级。东方君主乘胜前进,安抚被灭之国的百姓。他打算迁都到中部地区,计划建造城邑,忧虑那里没有黏土,恐怕难以成功,便向远近的人宣告,征求识得地理的人。这时有个涂灰外道,背着一个葫芦,装满了水,而自荐于国王说:“我懂得地理。”于是把水弯弯曲曲地倒出来,倒了一次又重新开始,随后就急速跑开,忽然不见了。人们依照他洒下的水迹,在上面建立墙基,动工修筑,便成为国都,当今国王就以它为都城。城池并不高大险峻,但是很难攻克,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攻下它。

古代那位国王建城迁都,安抚民众,功业成功后,已到老年,没有子嗣,担心宗绪断绝。于是前往毗沙门天神那里,祈求赐予子嗣。天神像前额上,分离出一个婴儿来,国王抱着他回来,举国欢庆。随后因婴儿不吃人奶,国王担心他寿命不长,又前往神祠,请天神哺育。神像前的地面忽然隆起,形状像乳房,神童吮吸,直至成人。他的智慧威武超过前人,声威教化远传,于是建造神祠,奉天神为祖先。从此以后,世代相承,历代统治国土,没有间断。所以现在神庙中珍宝很多,跪拜祭祀,从不误时。由于先王是地乳所哺育,便把“地乳”作为国号。

注释 1毗沙门天:古代印度施福之神,佛教奉为四天王之一,为守护北方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