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刑法
夫其俗也,性虽狷急,志甚贞质,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惧冥运之罪,轻生事之业,诡谲不行,盟誓为信,政教尚质,风俗犹和。凶悖群小,时亏国宪,谋危君上,事迹彰明,则常幽囹圄1,无所刑戮,任其生死,不齿人伦。犯伤礼义,悖逆忠孝,则劓鼻2,截耳,断手,刖足3,或驱出国,或放荒裔。自余咎犯,输财赎罪。理狱占辞,不加刑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拒违所犯,耻过饰非,欲究情实,事须案者,凡有四条:水、火、称、毒。水则罪人与石,盛以连囊,沉之深流,校其真伪,人沉石浮则有犯,人浮石沈则无隐。火乃烧铁,罪人踞上,复使足蹈,既遣掌案,又令舌舐,虚无所损,实有所伤。懦弱之人不堪炎炽,捧未开花,散之向焰,虚则花发,实则花焦。称则人石平衡,轻重取验,虚则人低石举,实则石重人轻。毒则以一羖羊4,剖其右髀,随被讼人所食之分,杂诸毒药置右髀中,实则毒发而死,虚则毒歇而苏。举四条之例,防百非之路。
印度人的习俗,性情虽然刚猛急躁,心志却坚贞质朴,对财产不随便获取,对仁义则谦让有余,惧怕冥中受罪,看轻人间的业绩,不诡诈行事,盟誓后绝不反悔,政治教化崇尚质朴,风俗习惯于和顺。凶恶悖逆的小人,有时违犯国家法度,阴谋危害君王,事迹昭彰,就长久关在监狱里,不加刑罚杀戮,听凭自生自灭,为人所不齿。如有人违犯礼义,违背忠孝之道,就割鼻、截耳、断手、砍脚,有的驱逐出国,有的流放边疆。其余罪犯,可以输财赎罪。审理案件,听取供词,不加刑仗鞭笞,官方提问,罪犯回答,然后根据事实定罪。如有人拒绝承认犯罪事实,文过饰非,要追究事情真相,事情必须验证,共有四种办法:水判、火判、称判、毒判。水判是把罪人与石头装在袋中,两袋相连,沉到深水中,来判定真伪,人沉石头浮就表明他犯了罪,人浮石头沉就表明他没有隐瞒罪过。火判是烧红铁块,让罪犯蹲在上面,并让他的脚跳,手按、摸后,又让他用舌头舐,没有罪过就不受伤,有罪过就有所伤害。身体差的人受不了炎热,就捧着未开放的花蕾,撒到火焰上,没有罪过就花朵开放,有罪过花蕾就焦枯。称判是人和石头一起称,以轻重来验证罪案,没有罪就人低石头高,有罪就石重人轻。毒判是用一只公羊,割下它的右腿,按被告人吃的那一份,把各种毒药放在右腿中,吃过后有罪就毒发而死,没有罪就会毒性消散而苏醒。采用这四种判罪方式,可以防止种种为非作歹之事。
注释 1囹圄(língyǔ):监狱。2劓(yì)鼻:古代割掉鼻子的酷刑。3刖(yuè)足:古代砍掉脚的酷刑。4羖(gǔ):公羊。